《河北工业大学徐庶课题组报道水相合成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0
  •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有机基团在无机晶格里的嵌入杂化,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禁带宽度可调和溶液加工成本低等优点,在光电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稳定性差的核心问题。钙钛矿材料属于离子型半导体材料,目前的研究表面水、醇等极性溶剂会引起钙钛矿分解,是降低材料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无水无氧是钙钛矿应用的必要条件。传统认知更认为钙钛矿无法在水中稳定存在。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钙钛矿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环境。

    成果简介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徐庶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在水中的解离不仅和其离子结构和表面态相关,更取决于其所处的离子环境。在富卤素和有机胺配体的环境下,钙钛矿纳米粒子的表面会形成稳定的有机胺-卤素离子对,显示正电性,有助于缓解钙钛矿在水中的解离。基于此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钙钛矿在离子溶液中的反应机制,并首次实现了CH3NH3PbX3 (X=Br, Cl)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粒子的水相合成。更为重要的是,水相合成的钙钛矿具有在水中保持稳定性的先天优势。研究发现实现钙钛矿水相合成并保持高稳定性的条件包括铅卤配体前体、低pH值反应体系和有机胺配体。通过进一步表面修饰氨基酸等水溶性有机胺配体,合成出的钙钛矿纳米粒子发光效率和稳定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合成的钙钛矿水溶液在持续激发状态下的荧光稳定性超过了250小时。成果以“Aqueous Synthesis of Methylammonium Lead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 Ed.(2018,57,9650-9654,DOI: anie.201802670)上,由河北工业大学徐庶课题组、北京理工大学钟海政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Andrey Rogach课题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一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耿翀博士。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672068)、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CG2015030001)、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B2016202229)等基金资助。

    作者首次实现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水相合成,并研究了材料的合成机理和降解机制。该项研究挑战了钙钛矿易于在水中分解的传统思维,对钙钛矿材料在水中表面作用机制形成了新的认知,并为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可望加快钙钛矿材料稳定性方面的机理和合成研究,并有力推动钙钛矿材料在光电、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相关报告
  • 《碳纳米管:个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纳米管稠环封端“帽子”模板,构建出纵向切割的纳米管弯曲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化碳纳米管生产出首个能在室温下使用通信波长发射单光子的碳纳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国科学家追捧?   空间结构像“挖空的足球”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将“足球”挖空,保持表面的五角和六角网格结构,再沿着一个方向扩展六角网格,并赋予平面网格以碳—碳原子和共价键,就形成了具有中空圆柱状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其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纳米,直径一般为2—20纳米。   “可以将碳纳米管联想为头发丝,而实际上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即几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与一根头发丝相当。”杜平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层碳原子和多层碳原子网格卷曲而成的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直径通常为0.8—2纳米和5—20纳米,目前报道的最细碳纳米管直径可小至0.4纳米。   杜平武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若依其结构特征,碳纳米管则可分为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等几种类型。   制备方法是挑战   “通常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杜平武告诉记者,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的碳纳米管。“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很难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碳纳米管。”   “随后科研人员又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但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杜平武说,后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相热解法等,均受限于环境和条件。   “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与有机合成反应类似,其副反应复杂多样,很难保证同一炉碳纳米管均为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杜平武说,在强酸、超声波作用下,碳纳米管可以先断裂为几段,再在一定纳米尺度催化剂颗粒作用下增殖延伸,而延伸后所得的碳纳米管与模板的卷曲方式相同。   “如果通过类似于DNA扩增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增殖,那么只需找到少量的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便可在短时间内复制、扩增出数量几百万倍于模板数量的、同类型的碳纳米管。”杜平武说,这可能会成为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新方式。   性能及尺寸超越硅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一维管式结构,碳原子以碳—碳共价键结合,形成自然界中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因此轴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六角平面蜂窝结构围成的管壁侧面没有悬挂键,所以碳纳米管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杜平武说,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表现在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方面,具有超越传统的导电、导热特性等等。   2013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制备了由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又一次次被突破,势在超越并最终取代目前商用的硅基器件。   碳纳米管还可以制成透明导电的薄膜,用作触摸屏的替代材料。且原料是甲烷、乙烯、乙炔等碳氢气体,不受稀有矿产资源的限制。碳纳米管触摸屏具有柔性、抗干扰、防水、耐敲击与刮擦等特性,可以做成曲面,已在可穿戴装置、智能家具等领域得到应用。   碳纳米管还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毛细现象的最细毛细管,给化学家提供了进行纳米化学反应的最细试管,科学家甚至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我国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均一性的控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控制指标也逐年刷新。”杜平武说。
  • 《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制备稳定性良好的防水彩色发光纳米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5
    •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因其特殊的发光性质而受到关注。具体而言,这种材料的“钙钛矿”晶体已经在化学辐射传感器,存储元件,采光元件,发光二极管以及晶体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终端的技术应用程序对于正在使用的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非常重要。此外,这些材料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发光量子产率(PLQY),并且这种彩色发光具有易于调谐的优势。 在Small发布的内容中,这些材料得到进一步研究发展,其中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可以被制成纳米纤维,从而得到极好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光性能。 这种钙钛矿晶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晶体越小,光学性质越好,并且发现在纳米纤维中的这些晶体在静电纺丝过程中的纳米晶体的尺寸被容易地调节。作者在这项工作中着重展示了使用钙钛矿晶体作为核心材料以及聚丙烯腈(PAN)作为壳材料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一锅法”过程。 钙钛矿晶体的组成根据卤素基团(氯、溴或碘)以及组分有机与无机部分的比例而变化。如图(右)所示,这些变化决定了光纤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时发出光的颜色。对于所有三种不同的纤维,钙钛矿纳米颗粒(中间一组图像中的黑点)清楚地看到是在PAN壳内而不是表面。 由于PAN是防水的,这对纤维在水中的稳定性存在影响。下图显示了将这些纤维完全浸入水中的一个小瓶,随着时间的推移,亮度逐渐下降。最左边的图片在水中五天后是相同的材料,并且在紫外线下仍然可见。然而,非纤维薄膜形式的相同PAN钙钛矿材料在水中仅仅十分钟后就完全降解并失去所有发光度。 当这些材料制成纳米纤维时,很好地验证了PAN外壳的防水能力。纳米纤维在28℃、湿度80%的环境下进行的另一项实验表明,纳米纤维在30天后光度几乎没有下降,而在40小时后,薄膜在相同环境下显着降解。 此外,作为终端实验,通过在静电纺丝过程中混合用于橙光和蓝光发射纳米纤维的成分来制造发白光的纳米纤维。 这项令人兴奋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潮湿环境中,简单地改变发光钙钛矿有机杂化材料的纳米结构,也可以大大改善它们的光学性能以及长期稳定性。由于制备工艺简单,很容易调节它们发出的颜色。这种材料对依赖于发光二极管和晶体管的技术非常有前景,并且采用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制造工艺,可能会引起科技行业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