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浅水潮溪溶解氧变化主要因素(水文,生物,气候)的时间变化趋势》

  • 来源专题:水体修复
  • 编译者: 邹丽雪
  • 发布时间:2017-08-23
  • 由于强烈的非生物胁迫,浅水潮溪的溶解氧常常不符合水生生物主导的溶解氧循环。本文,我们寻求对影响潮沼溶解氧的非生物以及生物因素进行定量化。通过拟合Chesapeake 海湾湿地的溶解氧与每小时变化的叶绿素a,水质,水文以及天气数据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时间变化(夏季-早冬)对潮沼溶解氧更重要。同时,本分析识别了另一种方法,通过将溶解氧分为两个等级来评估作为溶解氧驱动因素的潮汐的等级:满水深度以上和以下。在水文变化分类中,满水深度以下阶段是主要的描述方法,其强调了孔隙水排放和混合作为驱动潮溪溶解氧的重要过程。本文研究发现表明温暖季节潮溪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可以用水文,气候以及生物来表述;在早冬时期,当河口以及沼泽水相差不大时,水文成为潮溪溶解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发现强调了与开放河口生态系统相比,浅层潮溪环境中决定溶解氧变化的内在机制的不同。

相关报告
  •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发布全球变暖趋势持续 中国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新高-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11
    •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集中呈现中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3℃,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六高值;2015年至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2022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2℃,为20世纪初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1961年至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青藏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850~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1961~2022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 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年至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频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中国极端日降水量事件频次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2年高温和干旱风险指数均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 2022年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 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1958年至2022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80年至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连续18年回升。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冰川、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横断山区白水河1号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2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明显,2022年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6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1979年至2022年呈一致下降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2022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偏小27.9%,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最小值。 2000~2022年卫星遥感(EOS/MODIS)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持续变绿趋势。2000年至2022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中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973年至2000年,面积减小,2000年至2022年,总面积稳步增加,至2022年已达到240平方公里。 1961~2022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变化 聚焦气候变化驱动因子,蓝皮书显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1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2021年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当年全球平均值。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年至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波动降低趋势。 自2011年起,中国气象局已连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13期,从气候系统多圈层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为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准确完善的科学数据、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 《美国粮食收成受气候变化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1-23
    • 为了更好地评估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对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影响,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运行了一套全面的美国农作物产量计算机模拟系统。模拟再现所观察到的历年来高温引起的作物产量锐减,从而确认他们捕获了一个可以预测未来的主要机制。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增加灌溉有助于减少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但这种情况只有在水分充足的地区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研究结果认为需要限制全球变暖以遏制作物损失。 研究的主要作者,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伯恩哈德(Bernhard Schauberger)阐明他们研究的计算机模拟是基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强大知识和大量的数据与详细算法。但是,它们当然代表不了整个复杂的作物系统,所以研究人员称之为模型。科学家将模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确认模型是否包含了关键计算因素,包括从温度到CO2,从灌溉到施肥。 研究认为没有有效的减排措施,2100年小麦产量可能损失20% 如果每天气温为30°C以上,玉米和大豆都会损失约5%的收成。仿真结果显示了该模型捕捉到超出阈值的热量增加多少可能会导致突然和大量的产量损失。在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情况下,气温会更加频繁、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力。预计在本世纪末,在没有有效减排的情况下,与非温度升高区相比,温度升高导致的小麦收获损失为20%,大豆为40%,玉米为50%,这些损失甚至不考虑超过36°C的极高温度,否则预计产量将进一步降低。这些影响远远不止美国这个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一地:世界市场作物价格可能会上涨,而这是贫穷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 灌溉可能是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只在具备充足灌溉水的地区才可行。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合著者乔舒亚.埃利奥特(Joshua Elliott)揭示在模拟中增加农田灌溉时,损失大大减少,因此温度升高带来的水胁迫似乎比热胁迫的影响要大得多。当从土壤到植株的供水减少时,叶片中的小开口逐渐闭合以防止水分流失。因此,这样能防止二氧化碳扩散到植物细胞。此外,作物通过牺牲地面生物量甚至产量以增加根系生长,以此作为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因此,埃利奥特认为灌溉可能是抑制气候变暖极端影响的一个重要适应手段。 燃烧化石燃料使空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这通常会增加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因为对于每个吸收二氧化碳的单元会失去更少的水分。然而,科学家们认为,这并不能保证高温时的产量。温度大于约30°C时,模拟中额外的CO2施肥并不会缓解相关收益率的下降。 比较不同电脑模拟气候变化影响是ISIMIP项目的核心(部门间建模影响对比项目),项目由全球大约100个模型组组成。项目模拟工作是与AgMIP(国际农业模式比较及提高项目)共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