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浅水潮溪溶解氧变化主要因素(水文,生物,气候)的时间变化趋势》

  • 来源专题:水体修复
  • 编译者: 邹丽雪
  • 发布时间:2017-08-23
  • 由于强烈的非生物胁迫,浅水潮溪的溶解氧常常不符合水生生物主导的溶解氧循环。本文,我们寻求对影响潮沼溶解氧的非生物以及生物因素进行定量化。通过拟合Chesapeake 海湾湿地的溶解氧与每小时变化的叶绿素a,水质,水文以及天气数据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时间变化(夏季-早冬)对潮沼溶解氧更重要。同时,本分析识别了另一种方法,通过将溶解氧分为两个等级来评估作为溶解氧驱动因素的潮汐的等级:满水深度以上和以下。在水文变化分类中,满水深度以下阶段是主要的描述方法,其强调了孔隙水排放和混合作为驱动潮溪溶解氧的重要过程。本文研究发现表明温暖季节潮溪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可以用水文,气候以及生物来表述;在早冬时期,当河口以及沼泽水相差不大时,水文成为潮溪溶解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发现强调了与开放河口生态系统相比,浅层潮溪环境中决定溶解氧变化的内在机制的不同。

相关报告
  •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发布全球变暖趋势持续 中国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新高-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11
    • 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集中呈现中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3℃,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六高值;2015年至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2022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2℃,为20世纪初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1961年至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青藏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850~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1961~2022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 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年至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频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中国极端日降水量事件频次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2年高温和干旱风险指数均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 2022年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 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1958年至2022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80年至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连续18年回升。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冰川、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横断山区白水河1号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2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明显,2022年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6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1979年至2022年呈一致下降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2022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偏小27.9%,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最小值。 2000~2022年卫星遥感(EOS/MODIS)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持续变绿趋势。2000年至2022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中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973年至2000年,面积减小,2000年至2022年,总面积稳步增加,至2022年已达到240平方公里。 1961~2022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变化 聚焦气候变化驱动因子,蓝皮书显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1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2021年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当年全球平均值。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年至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波动降低趋势。 自2011年起,中国气象局已连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13期,从气候系统多圈层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为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准确完善的科学数据、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 《影响美国粮食保障率的重要因素解析》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7
    • 每年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A)都会通过美国人口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开展调查并进行评估,以确保所有家庭拥有足够粮食供给量。2016年,12.3%的美国家庭粮食无法得到保障,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这些家庭由于缺乏资源,无法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充足的粮食。这一数字与2015年的水平相差无几,但是明显低于2014年的14.0%。粮食保障不足率的降低也反映了同时期内其他经济指数的趋势,包括贫困率和食品价格的下降。 粮食无法得到保障的家庭可以分为保障率低和保障率极低两类。2007年,11.1%的美国家庭无法保障粮食供应,4.1%的家庭粮食保障率极低。粮食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和极低保障率在2007~2009的经济衰退期显著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的14.9%,此后开始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衰退期以前的水平。极低保障率同样在2008年和2009年升至5.7%,2010年降至5.4%;然后从2011年至2014年基本没有变化;2014年为5.6%,2015年降至5.0%,2016年4.9%的美国家庭为粮食保障率极低家庭,与2015年的水平相差无几。 粮食保障状况主要决定于经济和人口环境。美国人口各个亚群之间粮食保障不足的问题千差万别。如果能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粮食保障不足的风险增加,以及确定粮食保障不足的情况在人口亚群中的分布(即粮食保障不足的人口中亚群出现的频次),就能有针对性地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粮食和营养援助。例如,有孩童的家庭和单亲家庭粮食无法得到保障的可能性更大。2016年,31.6%的单亲母亲家庭和21.7%的单亲父亲家庭都无法得到粮食保障。 虽然有些家庭群体的粮食保障不足风险相对较低,但是他们人数众多,就会在所有粮食保障不足的家庭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相较单亲母亲家庭(31.6%)和单亲父亲家庭(21.7%),多成人、没有孩童的家庭粮食保障不足的普遍性较低(8.0%)。但是,从整个国家来看,多成人、没有孩童的家庭比单亲家庭的人数多,因此就在所有粮食保障不足的家庭中占有更大比例:多成人、没有孩童的家庭占所有粮食保障不足家庭的27%,单亲母亲家庭占20%,单亲父亲家庭占比4%。 从人种分布情况来看,白人、非西班牙裔家庭的粮食保障不足普遍率(9.3%)低于黑人、非西班牙裔家庭(22.5%)或西班牙裔家庭(18.5%)。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2016年,非大城市的县(15.0%)和主要城镇(14.2%)的粮食保障不足普遍率高于郊区(9.5%)。根据居民区的粮食保障不足分布,绝大多数粮食保障不足的家庭都位于城市区域。2016年,约有18%粮食保障不足的家庭居住在非大城市地区或农村县级地区。 收入是导致粮食保障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低收入家庭的粮食保障不足普遍率远远高于情况相似但收入较高的家庭。2016年,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185%的家庭中,31.6%粮食保障不足。一家4口(两名成人,两名孩童)2016年的联邦贫困线为24,339美元。这些低收入家庭占到了粮食保障不足家庭的绝大部分(58.9%)。 (编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