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发布《海军大型无人水面和水下航行器:国会的背景和问题》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3-10-07
  • 9月5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发布《海军大型无人水面和水下航行器:国会的背景和问题》报告。本报告为国会提供了海军希望在2024财年及以后开发和采购的三种类型大型无人水面和水下航行器的背景信息和潜在问题。这三种无人机和水下航行器包括大型无人水面车辆(LUSVs)、中型无人水面车辆(musv)和超大型无人潜航器(XLUUVs)。据介绍,LUSV长度为200英尺至300 尺,满载排水量为1,000吨至2,000吨,体量与护卫舰相当。海军将打造低成本、耐用性高和可重构的LUSV,具备容纳包括反水面战(ASuW)和打击有效载荷在内的多模块有效载荷能力。MUSV长45英尺至190英尺,排水量约为500吨,大小相当于巡逻艇。MUSV同样具备成为低成本、高耐用性、可重新配置的船舶以及能够容纳各种有效载荷等优点。MUSV的初始有效载荷包括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有效载荷以及电子战(EW)系统。海军计划使用XLUUV来秘密部署锤头水雷,将拴在海底并配备反潜鱼雷,与海军冷战时期的CAPTOR(封装鱼雷)水雷大致相似。XLUUV的大小与地铁车厢相当。
    美国海军计划2024财年为LUSV项目提供1.174亿美元的研发资金,为MUSV项目提供8580万美元,为LUSV/MUSV提供1.763亿美元,为XLUUV项目提供1.043亿美元以及为UUV(包括但不限于XLUUV)的核心技术提供7120万美元的额外研发资金。(熊萍 编译)

相关报告
  •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发布《海军LPD-17Flight II和LHA两栖舰计划:国会的背景和问题》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3-10-07
    • 8月23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发布《海军LPD-17Flight II和LHA两栖舰计划:国会的背景和问题》,旨在为国会提供LPD-17飞行II级两栖舰艇和lha型两栖攻击舰的背景信息和问题。报告介绍,海军目前正在建造两种类型的两栖舰艇:LPD-17 Flight II级两栖舰和LHA型两栖攻击舰。海军于2016年12月发布的355艘舰艇部队级目标要求实现并维持一支由38艘大型两栖舰艇组成的355艘舰艇编队,其中包括13艘LPD-17 Flight II级舰艇。自2019年以来,海军和OSD一直致力于制定新的部队级目标,以取代355艘舰艇的部队级目标,但未能完成后续目标。目前,海军陆战队拥有31艘大型两栖舰艇,包括10艘LHA/LHD型舰艇和21艘LPD-17舰艇,以支持修订后的海军舰艇部队级别目标。美国海军2024财年30年(2024财年-2053财年)造船计划显示,预计整个30年期间两栖舰艇数量将保持在31艘以下,2035财年这一数字将减少至26艘,2053财年将减少至19至23艘。海军陆战队官员表示,一支拥有少于 31 艘大型两栖舰艇的部队将增加满足美国地区作战指挥官对前沿部署两栖舰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的作战风险。(熊萍 编译)
  • 《NOAA发布《美国海洋企业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1-12-16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于2021年12月7日发布的《美国海洋企业报告》(U.S. Ocean Enterprise Report)显示与海洋观测装备、技术和测量海洋动态变化相关的企业显著增多。2015-2020年,企业数量从500家增长到800家,增加了60%。这一商业集群为2万亿美元的全球蓝色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持,收入高达80亿美元。庞大的海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服务,支持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们了解地球气候,保护海洋健康。 目前,大部门海洋企业主营观测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和设备对NOAA了解地球变化的任务至关重要。同时,NOAA还为这些企业提供重要的开源数据,用于成果专化和商业服务,以及服务于蓝色经济的原始数据管理,解决了可再生海上能源开发和高效海上商业活动的所有问题。了解海洋经济活动相关业务的新趋势将有助于NOAA发现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和机会,以进一步支持蓝色经济快速发展。 NOAA基于2015年的研究基础,分析了海洋企业在应对蓝色经济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新趋势,并以报告的形式公开发布。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变化迅速,产品和服务转向快速发展的领域,如海上可再生能源。为满足当前和未来蓝色经济市场的需求,新的技术变革需求促使研发自主水面和水下航行器的海洋观测和测量平台企业数量翻了一番。最后,报告指出了海洋企业在支持日益增长的蓝色经济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