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末次间冰期西南极冰盖崩塌的基因组证据》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5
  • 2023年12月21日,詹姆斯·库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Genomic evidence for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collaps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的文章。

    基于海洋的西南极冰盖(WAIS)被认为容易受到未来气候轨迹下不可逆转的崩溃的影响,其临界点可能位于联合国《巴黎协定》1.5°C至2°C的缓解变暖情景中。了解过去类似温暖气候期间的冰损失可以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最后一次间冰期,当时全球海平面比今天高5至10米,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0.5°至1.5°C。

    使用一组环南极章鱼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该研究展示了只有在WAIS完全崩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基因流动的持续历史信号。该研究结果提供了第一个经验证据,表明即使在严格的气候减缓情景下,也可以达到WAIS损失的临界点。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0664
相关报告
  • 《古老的南极冰盖可能再次崩塌,引发新的全球性洪水》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1-16
    • 数万年前,南极洲的一块巨大冰盖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达30英尺,淹没了干旱地带的大片土地。新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为导致的全球变暖,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会再次发生。 这样的崩溃将再次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进而导致全球洪水泛滥。 由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安德斯卡尔森领导的研究的人员说,冰盖在大约12.5万年前,在类似于今天的气候条件下就消失了。 如果未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南极西部的冰盖可能不需要巨大的推动来移动,” Jeremy Shakun说。这意味着“在过去十年或二十年中观察到的大幅上升的冰盖大规模亏损或许只是该过程的开始,而非短期的昙花一现。” 一旦古老的冰盖融化开始,事情很快就会失控。全球海平面可能已经以每世纪8英尺的速度上升,这在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为了进行研究,卡尔森的团队研究了南极洲近海的几个海洋沉积物岩心。岩心是泥浆和淤泥组成的长圆柱体,为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提供线索。显然,12.5万年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是人为造成的。 部分进程正在顺利进行: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全球变暖导致超过3万亿吨的冰从南极洲融化,并在过去十年中,造成了三倍的冰损失。这相当于在世界海洋加入超过2千万亿加仑的水,使得南极洲融化的冰盖成为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之一。这一数量的水足以填满超过10亿个游泳池,并覆盖德克萨斯州近13英尺的深度。 总体而言,科学家们表示,南极洲冰川融化造成了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英美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导致南极冰盖融化的证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0-10
    • 2019年8月12日,《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题为《南极西部冰川损失受内部气候变率和人为强迫的影响》(West Antarctic Ice Loss Influencedby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的文章,指出英美研究团队发现了明确的证据表明人类对南极冰层的大量融化负有责任。该研究提供了证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与南极西部冰盖融化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首个证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南极洲冰川损失大幅增加,并且还在继续。科学家已经知道该损失是由海洋驱动的融化造成的,并且该地区风的变化导致了关键冰川附近相对温暖和凉爽的海洋环境之间的转变。但迄今尚不清楚风的变化如何导致冰川损失。因此,英国南极调查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结合卫星观测和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分析1920年以来西南极洲附近海洋的风受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风的长期变化,从而使温暖的海洋环境逐渐变得更加普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陆风从20世纪20年代的平均东风转变到现今的平均纬向风。剧烈的内部气候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有关)与这种强迫趋势叠加在一起。气候模式预测显示,到2100年,未来强的温室气体强迫会产生持续的平均西风,这表明海洋温度异常将进一步增强。而在温室气体浓度稳定的情况下,未来风的变化将很小。 摘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9年第17期,刘燕飞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