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提出并实验验证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的资源理论框架》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10-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复旦大学周游、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Alioscia Hamma等人合作,在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measurement-basedquantumcomputation,MQC)的魔术资源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提出了“注入魔术资源”(invested magic resources)和“潜在魔术资源”(potential magic resources)两个核心概念,如同为量子计算过程配备了精确的“标尺”和标准的“量杯”,揭示了量子计算优势的积累过程。该理论为理解和量化量子计算的计算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为设计更高效的量子算法指明方向。相关成果于10月16日以“Invested and Potential Magic Resources in Measurement-Based Quantum Comput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量子计算之所以能够超越经典计算,其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它能够利用独特的“魔术”(magic)资源——由Kitaev等人提出的T态或门操作。然而在计算过程如何实现“魔术”资源以达到最大量子优势,一直是量子计算领域的核心问题。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MQC)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计算范式,它巧妙地从一个本身不具备“魔术”的纠缠图态(graph state)出发,通过一系列“非泡利测量”来执行运算。这暗示了测量过程是注入“魔术”的关键。然而这些测量是如何一步步注入“魔术”的,以及不同的纠缠结构能够承载多少“魔术”,一直是该领域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引入了一个生动的“倒水入杯”模型,将量子优势的积累过程形象化:非泡利测量是“水”,测量过程就像是向系统中“倒水”,代表了为实现某个量子算法所必须投入的“注入魔术资源”(Invested Magic Resources)。而量子系统本身的纠缠结构,则像一个“杯子”,其容量决定了系统能够容纳和有效利用的“魔术”上限,这被称为“潜在魔术资源”(Potential Magic Resources)。一个结构更优、维度更高的纠缠图态,就像一个更大的杯子,拥有更大的“潜在魔术资源”。

    实际的量子优势是“杯中水”:最终留在杯中的水,即“存留魔术资源”(Reserved Magic Resources),才是算法最终获得的、真正有效的量子优势。如果注入的“魔术”(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多余的部分就会溢出,造成资源浪费。

    这个框架清晰地表明,要获得强大的量子计算能力,高效的测量(源源不断的水)和优质的纠缠结构(足够大的杯子)缺一不可。研究团队还从理论上证明,高维度的纠缠图态(更大的杯子)能够支持超线性乃至指数级的量子优势,为设计更高效的量子算法指明方向。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在一个高品质的四光子量子计算平台上进行了实验演示。实验结果精确地展示了在生成关键量子态(如T态和量子傅里叶变换态)的过程中,“注入魔术”和“存留魔术”如何随着每一步测量而变化。实验清晰地观测到,当“注入魔术资源”总量超过由纠缠结构决定的“潜在魔术资源”上限时,“魔术”资源便会不可避免地被浪费。这为“倒水入杯”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同时实验还观察到,使用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魔术资源的浪费非常小;证明了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是一个十分节约资源的量子计算平台。

    这项工作不仅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清晰揭示了量子优势在计算过程中的动态积累机制,也为未来优化量子算法、减少资源浪费、推进容错量子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和实验指导。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为连接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与资源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bridging MQC and resource theory),并称赞该工作“挑战了量子计算领域的传统观念,同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challenges assumptions in quantum computation while 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李恭初。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合肥国家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4yyv-hggz

  • 原文来源:https://physics.ustc.edu.cn/2025/1022/c3588a705515/page.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0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混合原子自旋之间的法诺共振干涉效应,提出了全新的磁噪声抑制技术,成功降低磁噪声干扰至少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lasses of Magnetic Noise Self-Compensation Effects in Atomic Comagnetometer”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3, 023202 (2024)]。 在过去数十年中,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奇异自旋相互作用,已引起精密测量领域的广泛关注。这些奇异自旋相互作用涵盖了很多前沿领域,例如搜寻自旋-暗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第五力、永久电偶极矩、自旋-引力耦合,以及对CPT和洛伦兹不变性的检验等。在这些精密实验中,奇异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自旋的微小能级移动,从而等效为作用在自旋上的磁场,极弱磁场测量技术为检验这类微弱磁场信号提供了全新手段。其中,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2021年首次利用基于氙原子(Xe129)的自旋放大器,开展了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并且首次突破宇宙天文学界限(SN1987A)[Nat. Phys. 17, 14021407 (2021)],还完成多个奇异相互作用实验[Sci. Adv.7,eabi9535 (2021), Phys. Rev. Lett. 129, 051801 (2022), Sci. Adv. 9, eade0353 (2023)]。然而,这些研究普遍面临一个巨大的实验挑战:信号极其微弱,常被噪声背景掩盖,尤其是容易受到磁噪声及其他与磁场相关的系统性效应的干扰。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原子共磁力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它利用两种不同的自旋来减小磁场漂移和波动的影响。然而,以往原子共磁力计仅对低频磁噪声(小于1Hz)有效,严重阻碍了在广阔的未探索参数空间中对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实验搜寻。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的磁噪声抑制方法,并在气态氦和钾原子混合体系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该体系中,被激光极化的钾原子作为气态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和读出手段,通过自旋交换碰撞实现对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其中的核心思想是,钾原子和氦原子间的自旋交换耦合还导致它们各自感受到来自另一种原子的等效磁场,其中钾原子感受到的氦原子等效磁场和外界磁噪声发生相消干涉时就实现了磁噪声抑制。在以往的实验中,偏置磁场通常需要设定为与氦原子产生的等效场等大反向,以使氦原子核自旋绝热地随外界低频磁噪声变化从而达到抑制效果。本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通过改变施加的偏置磁场大小,同时相应调整探测方向与外界特定频率磁噪声之间的夹角,可以实现对更高频率磁噪声的有效抑制,并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这个新的角度为实验现象提供了完整而精确的理论解释。研究人员利用上述磁噪声自补偿效应在实验上展示了从近直流到高达200Hz范围内对磁噪声的抑制,且抑制倍数均在2个量级以上。 该项工作指出,在磁探测灵敏度受磁噪声(如磁屏蔽材料产生的约翰逊噪声等)限制的情形下,利用该磁噪声自补偿效应有望将赝磁场探测灵敏度提升1个量级,在更广频率范围内达到0.1fT/Hz1/2水平。这项技术将用于基础物理研究中的暗物质探测、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秦毓舒、邵朕涵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02320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8-12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增明、乔振华、秦维等人组成的联合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极高压力的范德华异质结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并以石墨烯/六方氮化硼莫尔超晶格为平台,验证了通过压力可大幅增强莫尔势,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这一成果为利用压力调控莫尔电子能带、探索新奇关联物态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莫尔超晶格为构筑和调控关联量子物态提供了理想平台。传统上,科学家主要通过改变转角来调节莫尔周期性,但器件制备完成后转角便固定下来,难以实现动态调控。静水压作为一种“洁净”的原位调控手段,可以在不改变莫尔周期的情况下连续调节层间耦合,从而有效调控莫尔能带结构。然而,此前的相关量子输运研究受限于技术瓶颈,压力通常无法超过3吉帕,远未达到探索莫尔体系丰富物理现象所需的压力区间。 为突破这一限制,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的金刚石对顶砧高压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实现在9吉帕的极端压力下对莫尔器件的高精度测量。该工作以精准转角对齐的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异质结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器件的主能隙增大了近一倍,同时第一莫尔价带的带宽被显著压窄,表明压力有效增强了莫尔势。当压力超过6.4吉帕时,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一个在常压下不存在的三级能隙。理论计算也完美复现了实验结果,并揭示了该能隙的打开与压力下增强的原子弛豫效应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转角双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其他莫尔体系中,从而在更广阔的参数空间内探索和发现非常规超导、拓扑量子态等新奇的关联与拓扑现象。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DOI: https://doi.org/10.1103/xs5j-hp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