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发起“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11-25
  • 11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正式启动“国际农业科学计划(CAASTIP)”,将在未来5年内为其投入1000万美元。该计划面向全球开放合作,将推动前沿领域、基础领域、关键领域的科研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应对全球农业发展共同面临的科技挑战,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农业科技治理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一期研究计划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在分子设计育种、智慧农业、农业生物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设计合作项目。该研究计划还将积极调配国内外可用资源,鼓励外部伙伴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或实物配套。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chuangye/kjfw/2019/1115/55254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都市所提出以工业微藻为核心的“星际农业”概念》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20
    •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19日消息,该研究所功能植物培育与应用创新团队提出以工业微藻为核心的“星际农业”概念,为应对地球粮食安全危机挑战及深空探测生命保障需求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科学期刊《食品前沿》(Food Frontiers)上。 据了解,工业微藻以较少的资源提供较大的营养和功能价值,是解决当下粮食危机的理想选择。其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资源消耗低(水、土地消耗极少);生物量全利用(能量转化效率高,无废弃部分);工业化量产(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营养组分全面(富含蛋白质、脂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环境适应性强(耐受极端生长条件)。基于这些特性,工业微藻成为构建“星际农业”体系的核心之一。 该研究提出的“星际农业”,旨在从当前地球已有的农业系统中筛选出一批“星际先锋”物种(如螺旋藻、裸藻、莱茵衣藻、雨生红球藻、蛋白核小球藻、杜氏盐藻和拟微球藻等),结合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如光生物反应器、智能发酵)构建通用型农业生产体系。这个系统有望服务于地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并探索在深海深空、离岸海岛、极地高寒、荒漠戈壁等环境下,减少对耕地、作物、家禽和家畜的依赖,为人类在空间站、月球和火星等星球基地的生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其目标是为建立完全不依赖于大量耕地、淡水、化肥、农药、传统作物及畜禽的全新可持续食物生产模式奠定基础。
  • 《中国农科院: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上线》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6
    •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牵头的“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重要进展,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Verticilli-Omics)并正式上线(https://db.cngb.org/Verticilli-Omics )。 用户可在该网站查阅收录的菌种资源信息、测序基因组可视化展示、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曾与马铃薯晚疫病病原并列为世界头号检疫对象,寄主广泛,年均损失近百亿美元。而该病原难以防控的重要原因是种群结构复杂,农业生产实践中缺少分子流行检测技术。 针对这一难题,中国农科院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16家单位开展协同攻关,构建了迄今为止来源国家和寄主最为系统、基因型最为全面的菌种资源库,发起了“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据介绍,目前已完成了159株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及3624株基因组重测序工作,搭建了Verticilli-Omics数据库1.0版本并开始线上运行。 Verticilli-Omics数据库1.0版本优先释放了菌种资源和全基因组数据。菌种资源数据库收录了来源10个国家26个寄主共8102份黄萎病菌菌种资源,为迄今为止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菌种资源数据库;全基因组数据库释放了159个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数据,占目前已释放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总数的85%;搭建了基因组可视化、基因组注释信息、基因功能检索、基因组家族聚类、基因比对、基因多样性鉴定、致病相关基因富集等检索和分析通道。 研究团队目前还在搭建Verticilli-Omics数据库2.0版本,主要展示全球大丽轮枝菌遗传变异组数据。 研究团队认为,Verticilli-Omics数据库在线将为作物黄萎病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和共享服务,同时也为合作团队后续构建全球大丽轮枝菌种群结构参考“基线”并阐明其演化机制、建立完善的种群分子流行监测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