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上线》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6
  •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牵头的“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重要进展,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Verticilli-Omics)并正式上线(https://db.cngb.org/Verticilli-Omics )。

    用户可在该网站查阅收录的菌种资源信息、测序基因组可视化展示、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曾与马铃薯晚疫病病原并列为世界头号检疫对象,寄主广泛,年均损失近百亿美元。而该病原难以防控的重要原因是种群结构复杂,农业生产实践中缺少分子流行检测技术。

    针对这一难题,中国农科院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16家单位开展协同攻关,构建了迄今为止来源国家和寄主最为系统、基因型最为全面的菌种资源库,发起了“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据介绍,目前已完成了159株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及3624株基因组重测序工作,搭建了Verticilli-Omics数据库1.0版本并开始线上运行。

    Verticilli-Omics数据库1.0版本优先释放了菌种资源和全基因组数据。菌种资源数据库收录了来源10个国家26个寄主共8102份黄萎病菌菌种资源,为迄今为止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菌种资源数据库;全基因组数据库释放了159个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数据,占目前已释放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总数的85%;搭建了基因组可视化、基因组注释信息、基因功能检索、基因组家族聚类、基因比对、基因多样性鉴定、致病相关基因富集等检索和分析通道。

    研究团队目前还在搭建Verticilli-Omics数据库2.0版本,主要展示全球大丽轮枝菌遗传变异组数据。

    研究团队认为,Verticilli-Omics数据库在线将为作物黄萎病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和共享服务,同时也为合作团队后续构建全球大丽轮枝菌种群结构参考“基线”并阐明其演化机制、建立完善的种群分子流行监测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报告
  • 《我国构建全球首个作物根际"细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CRBC)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CRVC),显著扩展了对作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并揭示了新的微生物间互作模式。相关成果于2025年3月12日在线发表在《Cell》。 植物根际细菌的功能研究和群落分析已成为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的前沿领域,作物根际细菌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将高通量细菌培养与宏基因组测序相结合,小组从小麦、水稻、玉米和紫花苜蓿的根部构建了全面的细菌和病毒基因组集合,构建了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CRBC)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CRVC),显著扩展了公开可用的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量约3倍,鉴定的病毒在属水平上50%未被报道。CRBC涵盖了2318个物种,是公共数据库中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物种数的2.8倍约3倍,并将公共可用的作物根际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增加了290.6%。作物根系病毒基因组集合(CRVC)包含9,736个非冗余病毒基因组,并在作物根系微生物组中发现了1,572个先前未报道的属级聚类。基于以上数据,首次发现了植物根际细菌定植相关的保守遗传通路,并创新性地揭示了作物根际生态系统中未曾探索的细菌-病毒互作规律。CRBC和CRVC共同为研究微生物机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揭示水稻全基因组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17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个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gcHap)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并开发了适用于功能单倍型数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预测的软件包“HAPS”。2021年2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 据徐建龙研究员介绍,加速育种进程、提升高产潜力和稳产性、兼顾品质改良等是目前水稻生产的迫切需求。为了加快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与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融合,该团队于2018年牵头完成了“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从三个主要方面揭示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多样性:(1)超过3200万个高质量SNP;(2)3万多个水稻编码基因上的存在-缺失变异;(3)超过9.3万个结构变异。然而,作为水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基因编码区的功能单倍型(功能等位基因)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变异特征尚不清晰。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根据日本晴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基于3010份水稻核心种质基因编码区的非同义SNP数据,构建了一个由45,963个基因组成的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评估了现代育种对全基因组功能单倍型多样性的影响,对已克隆基因的有利功能单倍型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基于功能单倍型数据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较SNP数据有更大的功效,在多数性状上具有更高的预测力,并开发了适用于功能单倍型数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预测的软件包“HAPS”,为今后水稻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复杂性状有利等位基因发掘提供极大便利,全面助力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同时也对其他作物群体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和设计育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作科所张帆副研究员、王春超助理研究员、安徽农大黎珉副教授和河北农大崔彦茹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黎志康研究员、徐建龙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1.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