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4360名河长"走马上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21
  •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河长制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坚持高位推动、压茬推进,河长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共落实河长4360名,各级河长已开始积极履行职责,开展河湖巡查、管护、调研等工作。

    据省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省级及8个市(州)、46个县(市、区)河长制工作方案已全部印发。47%的乡(镇、街道)出台了工作方案。计划10月底前,所有乡(镇、街道)工作方案全部出台。

    据了解,为实现全省河湖河长制全覆盖,做到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河长,全省建立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五级河长体系。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同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领导担任河长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十二河三湖”已分级分段设立河长,河湖流经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等市州段落实到了村级,玉树段落实到了乡(镇、街道)级,果洛段落实到了县级。市(州)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湖,也设立了分级分段河长,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黄南落实到了村级,玉树落实到了乡(镇、街道)级,果洛落实到了县级。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湖分级分段河长正在落实,计划10月底前全部明确。省级及西宁、海东、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玉树等7个市(州)公告了河长名单。

    目前全省落实的4360名河长中,省级河长5名,市(州)级河长48名,县(市、区)级河长232名,乡(镇、街道)级河长1233名,村级河长2842名。8个市(州)、46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河长办,落实了人员,保证了工作正常运行。全省共设立河长办55个。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各级河长积极履行职责,开展河湖巡查、管护、调研。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河长累计巡河96人次,其中,省级4人次,市(州)级25人次,县(市、区)级67人次。.

相关报告
  • 《关于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6
    • 青海省内黄河流域国土面积28.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36%,2018年黄河流域户籍人口51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1%,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141.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4.75%。可以看到,黄河较长江、澜沧江在青海处于更为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尽早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十分必要且紧迫。 一、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考量 (一)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黄河在青海省内干流长度约1694公里,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出约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顶层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对接好国家战略,落实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 (二)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优化全省空间布局的需要。青海省内黄河流经区域是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实施好轴线开发战略,进一步增强省内黄河流经区域城镇集聚辐射功能,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推动国土均衡开发,实现空间利用最优。 (三)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巩固提升黄河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四)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挖掘省内经济发展潜力的需要。我省黄河流域具有通道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将潜在增长极发展成现实增长极,走出一条依托黄河富民兴省新路子。 二、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选择 (一)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生态保护示范带。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持续实施好生态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重视推动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带。依托我省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禀赋,早日将我省黄河流域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立足我省黄河流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实际,将黄河流域打造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为我省黄河流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三)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建设好沿黄河生态城镇带,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格局持续优化。同时,重视保障河湟谷地城市群用水需求,支撑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 (四)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我省黄河流域为多民族聚居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的走廊、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突出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重要支撑。 (五)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省内区域间互动合作、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以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牵引,向东、向西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开放“柴达木”建设,中部支撑铁路经济发展轴和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实现对内协同合作。要继续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省区间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全省对外开放。 总的看,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事关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全局,是着眼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同时也应看到,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在具体实施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加强水利工程保障,从容有序建设好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 (作者分别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 《《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正式印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4
    • 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561万千瓦,连续四年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为及时全面总结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成就,分析研判发展特点和趋势,持续助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落地,近日,由青海省能源局和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联合编写的《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印发。 《报告》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涵盖了清洁能源发展综述、发展形势、常规水电及抽水蓄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天然气、新型储能、氢能、电网、经济效应、绿色电力证书、政策要点、热点研究、大事纪要等16个篇章,从客观数据入手作简明入理分析,全面反映了青海省2023年清洁能源发展总体状况,分类提出了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和发展建议,帮助行业更好认识和把握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脉络、规律以及趋势动态,为政府规划决策、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工作参考。 《报告》显示,2023年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全口径电源总装机容量5498万千瓦(含储能50万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389万千瓦,占比7.1%;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100万千瓦(达5109万千瓦,含储能50万千瓦),占比92.9%。水电装机容量1305万千瓦,占比23.7%;风电装机容量1185万千瓦,占比21.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61万千瓦,占比46.6%;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7.8万千瓦,占比0.1%。 全省总发电量首次突破千亿千瓦时大关。2023年,青海省各类电源全口径总发电量达到10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其中,煤电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占比15.6%;清洁能源发电量851亿千瓦时,占比84.4%,清洁能源发电量呈现“一降三升”特征。水电发电量398亿千瓦时,占比39.5%,同比降低6.8%,依然保持发电量主体地位;风电发电量161亿千瓦时,占比16.0%;太阳能发电量290亿千瓦时,占比28.8%;生物质发电量2亿千瓦时,占比0.2%。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创历史新高,水电发电量受黄河来水偏枯影响持续下降。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高。2023年,全省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达到17.3万吨、17.6万吨、36.5万千瓦,光伏、储能两大千亿级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黄河造”高效IBC组件产品获国际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证书,成为青海省获得的首个国际EPD认证证书。全省首例多功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为探索高效IBC晶硅电池组件技术与建筑融合应用提供助力。天合光能至尊670瓦系列超高功率组件在西宁成功下线,标志着西宁市在超高功率组件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常规水电及抽水蓄能有序推进。世界最大双排机布置的李家峡水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玛尔挡水电站成功下闸蓄水,羊曲水电站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填筑顺利封顶,工程形象进度满足2024年投运目标。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的第一批抽水蓄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总规模760万千瓦,居西北五省(区)前列。 太阳能装机和发电量再创新高。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561万千瓦,连续四年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其中,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较2022年增长719万千瓦;光热电站累计装机容量21万千瓦,与2022年持平。2023年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 风电装机和发电量稳步增长。2023年,青海省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14万千瓦,集中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1185万千瓦,是省内第三大电源。2023年青海省风电年发电量达到1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 生物质发电实现突破。2023年,青海省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座,装机容量7.0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投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7.8万千瓦。生物质能开发方式以沼气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主,全部位于西宁。 天然气年产量保持稳产。2023年,青海油田年产天然气60.0007亿立方米,连续13年维持在60亿立方米以上,累计生产天然气1127.96亿立方米。2023年,青海省天然气消费量39.6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7%。 新型储能规模与2022年持平。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已建成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16个,储能容量达49.8万千瓦/74.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1.5小时,其中电网侧储能电站3座,总规模为18.2万千瓦/36.4万千瓦时,占全省比例为36.5%/48.7%,电源侧储能电站13座,总规模31.6万千瓦/38.3万千瓦时,占全省比例为63.5%/51.3%。 青海电网成为送受能力均超千万千瓦的省级电网。2023年,青海省最高用电负荷1354万千瓦,较2022年增长12.3%;全社会用电量1018.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青海电网建成投运昆仑山、青杉Ⅰ回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750千伏主干网架在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基础上,持续向南、向西延伸。青海电网目前已有7回750千伏线路与西北主网相联,成为送受能力均超千万千瓦的省级电网。 清洁能源投资持续增长。聚焦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目标,青海省紧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清洁能源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2023年,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完成345.2亿元,占全省能源投资的67.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21.3%,清洁能源投资已成为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下一步,省能源局将及时总结清洁能源发展经验,凝聚各方发展合力,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一体化推进格局,高效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