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对环境高度敏感的鼠兔类群在不同时间尺度杂交事件的基因组学效应和进化响应》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在当今保护生物学领域,如何保育栖息地片段化不断加剧的濒危物种和地理小种群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人为辅助为地理隔离的种群提供与同种异域种群甚至是姐妹种杂交的机会,能够促进基因流动,即遗传拯救(genetic rescue),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有效物种保育手段。已有研究表明,杂交能够提高遗传多样性,促进新物种的分化和形成;同时,杂交也可能通过引入受体种群不兼容的遗传成分造成近交衰退和远交衰退,对受体种群在经历瓶颈效应以后的种群大小恢复产生负面影响。近交衰退在杂交后短期内出现不育、生殖力下降等现象能够被观测到,但远交衰退则可能会在杂种优势、超亲本进化等事件发生以后,经过很多代的持续繁衍才能展现出来。杂交事件究竟给基因组带来怎样的影响?杂交后不同的时间可能在基因组上留下怎样的印记?何种环境会造成受体种群大小的急剧下降?探明这些重要科学问题亟待自然种群的研究证据。

    鼠兔类群在中新世早期至中期高度繁荣,但从中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大范围的栖息地丧失,目前仅剩一个孑遗属,即鼠兔属(Ochotona spp.)。鼠兔现生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的森林和草甸,仅有少数种类存活于中亚和北美的高山环境。前期基于基因片段的研究显示,该属中的鼠兔亚属核基因树和线粒体基因树存在明显的冲突,暗示不同种间可能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因此,鼠兔属动物成为探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

    最近一项研究对鼠兔亚属六个近缘种进行群体水平的全基因组测序(n=142)和分析,揭示了古基因渗透、谱系置换和双向渗透等近缘种间杂交的几个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于这一类群中(图1)。总体来看,由高原中心优势种高原鼠兔(O. curzoniae)向周边物种的基因流强度最大。贯穿整个更新世的基因渐渗历史显示,杂交导致受体种群一开始遗传变异增加,但随后总体遗传变异逐渐减少,仅有少量关键基因区段在受体种群中得以固定下来。此外,杂交信号强烈的种群遗传载荷显著高于杂交信号弱的种群。外缘基因渗入可能促进了三个青藏高原周边物种藏鼠兔(O. thibetana),间颅鼠兔(O. cansus)和奴布拉鼠兔(O. nubrica)和高原中心物种高原鼠兔的种群大小恢复,这些种在气候波动后经历了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然而,杂交事件未能推动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至蒙古和俄罗斯南部的达乌尔鼠兔(O. dauurica)和青藏高原东南缘锡金鼠兔(O. sikimaria)在经历瓶颈效应以后的种群恢复(图2)。前者的栖息地受到显著的人为影响并遭受剧烈的环境变迁,而后者则是受到地理限制被高度隔离的物种,仅在中印边境狭小的区域中生存,但同样受到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该研究强调了杂交产生的基因组学效应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环境背景下的差异,突显了青藏高原在保护天空岛物种关键进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只有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杂交才利于种群的恢复,而在扰动强烈的区域杂交甚至可能加速物种的灭绝。此外,研究鉴定出的杂交域同时承载了其他生物类群杂交事件发生,这些区域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生物学潜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这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兽类学研究组、北京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生态与进化研究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研究中心等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26_4858945.shtml
相关报告
  • 《比较基因组学揭示深渊环境中鱼类嗅觉的适应性进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20
    • 嗅觉感知作为化学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鱼类通过精密调节的嗅觉系统识别并分辨水中众多的化学信息,为食物定位、危险躲避、亲缘识别及生殖洄游等行为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海斗深渊(>6000m)具有高压、温差巨大、终年无光、食物匮乏等特殊极端条件,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而狮子鱼这一类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斗深渊中均有发现,说明狮子鱼能够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成功的生存和繁衍。其中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深的脊椎动物,生存范围可达到8100m。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深渊环境下鱼类嗅觉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报道。 动物的嗅觉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其生存环境下的生态需求紧密相关。例如,嗅觉功能基因的数目的改变与水生和陆生环境的不同、食性的转变、功能依赖性的改变等密切相关。马里亚纳狮子鱼可以迅速的被投放的诱饵所吸引,表明其嗅觉在觅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其在深渊的生态环境中属于捕食者,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在物种丰度和数量贫乏的深渊环境中,其专一的以少数几种甲壳类生物为食。另外,由于生存在黑暗无光的环境,其视觉能力发生了褪化。因此,马里亚纳狮子鱼对嗅觉功能的依赖性既可能会由于特化的专一性食性而减弱,也可能会向补偿视觉的退化而增强方向发生适应性进化。 为了探讨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何舜平研究员团队查找并注释了9种鱼类的嗅觉受体(OR)和痕量胺受体(TAAR)基因家族,并重点对比马里亚纳狮子鱼与其浅海近缘物种细纹狮子鱼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马里亚纳狮子鱼的OR基因家族发生了大量的丢失,并伴随着很高比例的假基因化。而TAAR基因家族基因的数目变化不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马里亚纳狮子鱼和细纹狮子鱼嗅觉基因家族的组成高度保守。同细纹狮子鱼相比,马里亚纳狮子鱼OR基因家族的亚家族数量相近,但每个亚家族中的OR基因数目明显减少,而TAAR基因家族的亚家族数目发生减少,但亚家族中的TAAR数量增加。尽管马里亚纳狮子鱼OR亚家族普遍是收缩的,仍发现有个别亚家族发生扩张,这种亚家族间独立的进化历程反映了不同OR亚家族基因在深渊生态环境中面临独立的选择压力。进一步的进化选择压力的分析显示,OR基因在马里亚纳狮子鱼中发生了松弛选择,其功能依赖性降低。而TAAR基因则受到正选择作用,这表明TAAR基因在马里亚纳狮子鱼适应深渊生态环境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其能够迅速感知动物腐败后释放的胺的现象。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马里亚纳狮子鱼在占据深渊环境中嗅觉发生了简单但专一的适应性进化历程,为进一步了解深渊中生物的生态适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见解。 这一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GENES 杂志 (https://www_mdpi.xilesou.top/2073-4425/10/11/910)。研究工作由博士生姜海峰等人完成,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黄地老虎适应复杂环境的生长》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BMC生物学杂志(BMC Biology)》上发表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of Agrotis sege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local adaptiv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pests(黄地老虎的群体基因组学提供了对农业害虫适应性进化的认识)”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等技术方法,详细阐明了重要鳞翅目地下害虫黄地老虎的种群遗传特征,对其低温适应性、杀虫剂抗性以及多寄主适应性等复杂环境的适应性遗传基础进行了解析,鉴定到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参与了黄地老虎的低温适应。   生境条件对昆虫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生殖能力和分布范围。面对复杂多变环境,昆虫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策略,这为其抗性产生和逆境适应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在中国广泛分布,可适应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该种类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杂食性地下害虫,其幼虫通常在近地面咬断植物的茎部,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因此,了解黄地老虎的种群遗传特征及抗逆机制对于黄地老虎的有效防控意义重大。   为了深入了解黄地老虎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研究团队采集了国内6个地区的黄地老虎种群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结构变异信息将黄地老虎划分为新疆、华南、华北及东北4个群体。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选择性消除分析和环境关联分析,鉴定出一系列参与黄地老虎环境适应的遗传位点,包括低温适应性、杀虫剂抗性以及多寄主适应性等。研究发现,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GP、TPS)在群体间表现出强选择信号,可能在黄地老虎的低温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