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高峰或将到来,疫苗之外,新冠治疗药物有何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8
  • 自从放松对新冠疫情的管控以来,各地的阳性感染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多个城市或将于近日达到感染高峰,随着春节将近返乡人数增加,各个城市都将迎来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如今,尽管一年一度的南北大迁徙还尚未完全到来,但新冠似乎已经快人一步,迅速蔓延开来,将会对有基础性疾病及重症风险因素脆弱人群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多项研究表明,新冠致死率下降不仅仅是因为奥密克戎致病力和病毒载量减少,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已经大幅提升。新冠疫苗在预防感染上可能效果不佳,但已有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表明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重症和死亡,因此,疫苗接种很有必要。

    但如若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的情况,即使接种疫苗也仍旧会出现感染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是各大药企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预防之后应该是着重于新冠治疗,因此新冠治疗药物的研发理应是重中之重。

    在新冠治疗药物领域,各家药企持续活跃,而在靶向新冠病毒复制的过程中,3CL是必须的关键蛋白酶,其通过抑制病毒蛋白剪切,进而阻断病毒复制。基于此,3CL蛋白酶抑制剂或是有效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近日以来,已有多家药企在研的新冠药物3CL蛋白酶抑制剂取得新进展。

    全球首个3CL蛋白酶PROTAC

    获美国专利局授权

    12月21日,盘龙药业发布公告宣布,其与陕西科技大学梁承远博士团队合作的“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开发”项目了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2项专利授权。

    这2项专利授权是基于盘龙药业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候选药物PLC-01设计合成的PROTACs,细胞与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优良的3CL蛋白酶降解能力,是全球范围内首批获得授权的抗冠状病毒PROTACs专利。

    上述美国专利授权的取得,是盘龙药业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项目“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开发”的研究阶段进展成果,该项目的研发有利于提升公司创新研发综合实力,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球已有不少药企布局3CL蛋白酶抑制剂,就国内该赛道而言,有4款药物进展处于前列,包括众生药业的RAY1216、广生堂的GST-HG171、前沿药业的福布特韦、先声药业的先诺欣。

    除了3CL蛋白酶抑制剂项目,盘龙药业还在积极推进清瘟护肺颗粒项目进展,希望这两个项目未来都能够在新冠病毒的治疗上贡献重要力量。

    信立泰新冠药物3CL蛋白酶

    抑制剂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12月20日,信立泰发布公告宣布,其在研的新冠治疗药物3CL蛋白酶抑制剂SAL0133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SAL0133是信立泰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效、广谱抗新型冠状病毒的3CL蛋白酶抑制剂,目前拟开发临床适应症韦治疗成人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3CL蛋白酶在新冠病毒的RNA复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的初始复制阶段,以抑制3CL蛋白酶的活性,进而有效阻断病毒复制,达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此外,3CL蛋白酶在beta冠状病毒中保守性高,SARS-CoV-2与SARS-CoV的3CL蛋白酶同源性大于96%,两者结构基本一致,已经报道的很多3CL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冠状病毒能力[2]。由于人体内没有与3CL蛋白酶类似切割位点的蛋白酶,可筛选高特异性的抑制剂,且安全性较好。

    临床前研究显示,SAL0133在酶水平活性显示出对3CL蛋白酶的强力抑制活性,对野生型新冠病毒以及Alpha(B.1)、Beta、Delta、Omicron(BA.2、BA.5)五种新冠变异株均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对当前流行株Omicron BA.5株的抗病毒活性EC90值是奈玛特韦的10倍[2]。

    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体内,SAL0133可显著降低肺部组织病毒载量,并明显改善肺部炎症,其显著降低病毒载量的剂量低于奈玛特韦。

    另外,研究还显示SAL0133表现出良好的口服吸收特性、渗透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代谢稳定性好、口服暴露量高。

    总体上来说,SAL0133作用机制明确,具有强效、广谱的抗新冠病毒作用,预期不需要联合CYP3A4抑制剂利托那韦,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较低。期待信立泰可以成功研发SAL0133并获批上市,及时用于新冠感染者的治疗,满足目前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先声药业3CL蛋白酶抑制剂

    完成注册Ⅱ/Ⅲ期临床全部患者入组

    12月18日,先声药业宣布,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欣™已完成针对新冠轻中症成年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Ⅲ期临床研究全部1208例患者入组,成为国内3CL靶点口服小分子药物首个Ⅱ/Ⅲ期临床研究入组完成的项目。

    先诺欣™是一款针对3CL蛋白酶的小分子抗新冠候选创新药与利托那韦的组合包装药物。在临床前试验中,先诺欣™显示出高效、广谱的抗新冠病毒活性。该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针对感染新冠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国患者第一个进入注册Ⅲ期试验并完成全部计划入组病例数的临床研究。临床给药方案为先诺欣™对照安慰剂,连续口服5天,研究终点包括至新冠症状恢复所需的时间、病毒载量下降等。

    2021年11月17日,先声药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订立技术转让合同,获得了先诺欣在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2022年3月28日及5月13日,先诺欣™分别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2项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分别用于轻中度新冠感染者治疗,及曾暴露于新冠检测阳性感染者的密接人群的暴露于预防治疗。

    尽管国内多家药企布局3CL靶点抗新冠病毒药物,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产品上市,至今全球范围内仅有辉瑞研发的Paxlovid一款药物获批上市,此外再无其他产品。期待国内药企加快研发及试验进度,使这些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可以及早用于新冠感染的治疗,惠及广大感染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2e0e5376137.html
相关报告
  • 《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9
    • 继抗原和退烧药之后,腹泻药物再次出现抢购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Omicron变体XBB的未知性恐慌,对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惧。XBB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第一个通过重组而非通过单一突变,来增加新冠病毒在人类中适应性的变体,可导致更高的传播率和免疫逃逸。要了解XBB的毒性、二次感染概率、症状和疫苗效力,我们可以看一下已感染的国家经验。 新加坡:XBB再感染风险高,严重程度低,主攻呼吸道 2022年8月13日,XBB在印度被首次发现,目前已经传播到70多个国家,并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主要流行株。通过对主要受XBB影响国家的新增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统计,不难发现XBB并未造成感染率和死亡率激增。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根据提交给GISAID的序列,XBB的全球患病率为1.3%,与之前的Omicron相比,XBB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异。然而,与其他Omicron亚系相比,XBB再感染风险较高。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消息,新加坡的XBB感染峰在2022年11月达到峰值,在感染高峰期间测序的本地新冠感染毒株均为Omicron:77%为XBB,12%为BA.2及其谱系(包括BA.2.75,不包括XBB),8%为BA.5及其谱系(不包括BQ.1);在严重程度方面,XBB于2022年10月在新加坡成为超过BA.5的主要亚变体,新冠患者的死亡率或重症监护需求没有观察到增加;在二次感染方面,11月上报的新增病例中,23%的患者为二次感染。2022年9月至11月中旬,新加坡二次感染的死亡率为每10万例4起,低于首次感染的每10万例35起。二次感染的重症率每10万例232起,低于首次感染的每10万例282起;在感染症状方面,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没有特别提及拉肚子,推荐的日常药品主要是退烧药、感冒药和止疼药。 日本最新发表在bioRxiv的一项研究显示,正在全球迅速传播的XBB是两种毒株融合的产物:BA.2谱系的BJ.1和BM.1.1.1(BA.2.75的后代)。XBB是第一个通过不同变异病毒重组,而不是通过单一突变来增加新冠病毒在人类中适应性的变体。值得注意的是,重组断点位于刺突的受体结合域,重组刺突的每个区域都赋予XBB刺突免疫逃避和增强的融合性,这可能导致更高的传播率和免疫逃逸。体外实验表明,XBB是迄今为止对BA.2/5突破感染血清抗性最强的变异,且比BA.2.75更具融合性。但是,XBB对仓鼠的内在致病性与BA.2.75相当,甚至低于BA.2.75。 01 XBB的超强免疫逃逸能力源于何处? 2021年底出现的Omicron亚变体经历了趋同进化,大部分变化发生在刺突蛋白上。这种蛋白质位于冠状病毒之外,使其能够穿透宿主细胞并引起感染。刺突蛋白的一些取代增加了其与ACE2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结合的能力,帮助它逃避免疫接种或以前感染产生的抗体。传播效率更高的Omicron亚变体是从一个谱系中的单一突变中获得这些取代,例如,新出现的亚变体BQ.1.1是BA.5的后代,但是XBB却与众不同。2022年夏季,XBB在印度附近重组而成,这种重组在以往的冠状病毒变异体中是看不到的[2]。 02 疫苗能防住XBB吗? The lancet发表的研究表明:与BA.5和BA.2相比,BQ.1.1和XBB在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中进行了额外的替换,这些被替换的位点是新冠疫苗抗体、以往感染抗体和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主要靶标。因此,BQ.1.1和XBB有效地逃避了当前由mRNA疫苗或自然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BQ.1.1和XBB临床分离株比早期omicron变体(包括BA.5和BA.2)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避能力[3]。 03 XBB二次感染的能力有多强? Cell发表的研究显示:来自疫苗接种者和感染者的血清对BQ.1、BQ.1.1、XBB和XBB.1的中和作用明显受损,包括WA1/BA.5双价mRNA疫苗加强针,均未产生针对4种Omicron XBB和BQ亚变体中任何一种的保护作用;针对BQ和XBB亚变体的滴度分别降低了13-81倍和66-155倍,远远超出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水平;能够中和原始Omicron变体的单克隆抗体对这些新的亚变体基本上没有活性[4]。 04 XBB的超强免疫逃逸能力,现行的药物还有效吗? NEJM发表的研究评估了针对omicron BQ.1.1和XBB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疗效。结果发现在临床环境中,imdevimab-casirivimab、tixagevimab-cilgavimab、sotrovimab和bebtelovimab可能对BQ.1.1或XBB均无效。但是在体外,remdesivir、molnupiravir和nirmatrelvir对BQ.1.1和XBB均有效[5]。 已有前车之鉴,理性面对进入中国的XBB 目前,我国传播的新冠病毒主要为南方地区的BA.5.2变异株和在北方地区的BF.7变异株。但是,上海已检出BQ.1和XBB变异毒株。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22年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在上海检测到的25份XBB变异样本中,有3份被确定为XBB.1.5亚变异,该亚变异在美国已占主导地位,约占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41%。 世卫组织新冠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在本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对XBB系列的超强传播感染能力感到担忧,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它改变的机会就越多。XBB.1.5是迄今为止最具传播性的新冠病毒变种,但没有迹象表明它比以前的主要变种更致命,与其祖先Omicron菌株一样温和,美国东北部的感染地区尚未记录住院人数的上升。与其祖先毒株相比,XBB.1.5病毒的刺突蛋白发生了14种新突变,增强了它的抗体抗性。这意味着接种过疫苗或以前感染过的人更容易感染。但是,抗体只是针对新冠病毒整体免疫反应的一部分,T细胞等其他抗病毒物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东燕表示:“XBB.1.5并没有导致美国感染、住院或死亡人数显著增加。XBB.1.5带来的激增(如果有的话)远小于2022年初发生的激增。不必过多担心其毒力或二次感染的后果。” 被Nature评为“2022年帮助塑造科学10大人物”之一的北大曹云龙教授表示:“中国大多数人已经接种了祖先株疫苗,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对XBB这种omicron突变株几乎无效。感染BA.5.2或BF.7康复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变异毒株的中和能力较低。可以预见,在中国BA.5.2和BF.7感染高峰消退后,可能会出现由BQ.1.1、XBB或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针对XBB是否会导致肠道疾病,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科李侗曾医生表示:“作为新冠病毒结合细胞的主要受体,ACE2除了在肺部表达外,在肠道的含量也较高。新冠病毒各个变异株都会感染肠道粘膜细胞,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会决定是否会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对于最近受到关注的XBB及其进化分支,并没有证据表明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腹泻或其他胃肠道临床表现。”
  • 《氯硝柳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31
    •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于2020年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大流行。随后,新冠肺炎病例数量迅速上升,截至2022年1月,新冠肺炎病例已超过2.96亿例,死亡550万人。 全球医疗系统已经不堪重负,预测研究预测,快速传播动态将潜在地发挥作用,直到2025年。事实证明,病毒载体和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截至2022年1月,已接种了近90亿剂疫苗。然而,在脆弱的患者群体(即老年、癌症、初级免疫缺陷、移植接受者或透析)中,仅有疫苗不太可能足够,同时接受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抗体反应。改变现有药物的用途是治疗新冠肺炎等流行病的一种及时、安全和科学可靠的方法。 近日,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Br J Pharmac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iclosamide - a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COVID-19”的文章,该研究描述了正在进行的研究氯硝柳胺作为抗SARS-CoV-2的有前景的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的概述。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回顾了改变氯硝柳胺用途的药理学和科学基础,氯硝柳胺是一种已经被人类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抗蠕虫药物。除了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外,氯硝柳胺还在许多临床前和早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多效性抗炎、抗菌、扩张支气管和抗癌作用。 综述了以新冠肺炎原发感染部位为靶点的氯硝柳胺雾化吸入和鼻腔给药的优点和原理。最后,研究者提供了正在进行的研究氯硝柳胺作为抗SARS-CoV-2的有前景的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的概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氯硝柳胺是一种多功能药物,可以调节几个信号通路和生物过程。它已经在许多疾病模型中显示出临床前的活性,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到各种感染。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反应过度,以及继发细菌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氯硝柳胺既可作为一种抑菌剂,也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因此,与目前正在COVID-19领域测试的其他药物相比,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Shivani Singh et al. Niclosamide - a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COVID-19. Br J Pharmacol. 2022 Mar 29. doi: 10.1111/bph.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