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适配的工业级无人机试飞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5
  • 国际能源网获悉,1月31日,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适配的工业级无人机试飞成功。

    据悉,陈忠伟院士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究,顺利突破高性能风冷膜电极设计制备、高比功率电堆设计集成、高比能系统设计集成、氢气消耗动态平衡能量管理、低温锂电池等技术。

    此次研发出来的工业级无人机,氢混动力电源比能量达600Wh/kg,燃料电池在-7℃、风力5级的室外环境下进行试飞,也能稳定输出2030W。值得一提的是,该无人机使用的动力电源可应用于环境温度范围-20℃~40℃,有效解决了续航时间短的“卡脖子”问题。

    此外,陈忠伟院士团队已开发新一代高比功率电堆设计技术和高比能氢源技术,动力电源比能量将突破800Wh/kg,环境温度范围-40℃~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于大连化物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经过70年的发展,已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发展战略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实验室主任简介:

    陈忠伟,男,1975年生于浙江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现任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部长。

    陈忠伟致力于电化学能源催化转化与储存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液流电池、电化学传感器、锂硫电池和锂/钠离子电池的先进纳米电极材料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了国际认可的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

    陈忠伟于2018-2022年连续五年被科睿唯安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荣获: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卓越奖、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全世界TOP100,000科学家、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被引学者、加拿大清洁能源先进材料领域资深首席科学家(Tier I)、加拿大皇家学会杰出青年学院成员、2018年卢瑟福纪念奖章、加拿大创新基金会领袖机遇基金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3253.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一高校研发出太阳能WIFI无人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提起无人机,你能想到什么功能?地处中国陕西省的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一款太阳能WIFI无人机,能为应急救灾、野外科考等提供网络通信。经过上百次飞行试验,该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应用已基本成熟。 这款名为“魅影”的太阳能无人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团队历时10年研发而成。从外观看,无人机机身贴满晶硅板,利用太阳能发电。机身展长7米,机长1.2米,侧身伸出两只可拆卸的“翅膀”,是一架固定翼无人机。飞机内部搭载1公斤重的特制路由器,与碳纤维机身合在一起,总重量不超过16公斤。 提及研发这款无人机的初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魅影”项目团队带头人周洲告诉记者,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通信塔基站倒塌,手机信号中断,为救援带来巨大阻力。“我决心研制出一款能搭载路由器的无人机,形成‘空中WIFI基站’。” 2009年,“魅影”太阳能无人机团队正式成立,开始了漫漫“攻关路”。2015年,“魅影”样机试飞成功,飞行至500米高空时,其信号覆盖面可以达到300平方公里,信号强度可以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网络需求,可抗七级风力。 周洲解释道,“空中WIFI基站”相当于让路由器飞起来,“原理是把手机信号传输到小地面站,即一个手提电脑,再通过地面站传输到飞机路由器上。” 据“魅影”项目团队介绍,在中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开展飞行试验时,该无人机最高续航时间可达19小时34分,是目前中国无人机续航时间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2018年秋季飞行试验后团队合照。本次试验实现了国内秋季低光照条件下连续飞行19.5个小时的国内太阳能无人机续航记录。 团队成员之一、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郭安说,2018年秋季在黄土高原飞过最长续航,冬天最低纪录是10个小时。2019年初在青藏高原7级大风的天气条件下,可持续飞行16个小时。 为了方便民用,“魅影”设计之初,秉承着“拆装方便、一键自动”的理念。“设置好程序,就能自动去、自动回。”郭安说。 2019年4月,“魅影”获得了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新特别大奖及金奖两个奖项。该奖项自1973年创办,每年都在日内瓦举办,是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 “接下来,我们想把它提升为通用无人机,可更换不同的载荷,比如红外相机、光学相机等,用于野外科考、野生动物保护、文物保护、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周洲说。
  •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25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续航能力关乎 无人机 的“生命力”,太阳能供能是实现无人机长时续航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静电电机,成功研制出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实现纯自然光供能下的持续飞行。相关成果7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太阳能驱动大型无人机飞行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如何借太阳能驱动微型无人机一直是业界难题。当前无人机通常采用传统的电磁电机作为发动机部件。尽管目前太阳能电板转化率偏低,但大型无人机可装载大面积太阳能电板,以提供足够动能;于微型无人机而言,电磁电机在微型化后转速上升、发热增高,能量转化率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机身无法承受大面积太阳能电板负重,导致其无法飞行。 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漆明净介绍,团队提出一种新型静电驱动方案,研制出转速低、发热少、效率高的微型静电电机,实现微型飞行器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静电电机之所以能减少发热,是因为静电具有高电压、低电流的特性,电流越小,发热越少。“跟冬天穿衣服时的静电原理一致。衣服上静电的电压能达到上千伏甚至上万伏,但由于电荷少、电流小,产生的电功率小,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他说,团队专门研制出1.13克的超轻质高压电能变换器,将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压从4.5伏左右提高至9000伏,打造出静电系统。 “太阳能微型无人机可实现长航时飞行,进一步开发后,有望在应急救援、狭窄空间检测等场景应用。”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晓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