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环烷烃降解嗜冷菌新类群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0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海洋生态损害鉴定与修复研究团队在环烷烃降解嗜冷菌新类群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yclic-alkane-consuming psychrophilic bacteria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10.588,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1区TOP)。

    环烷烃是含有脂环结构的饱和烃,在海底油藏和凝析油中的丰度均较高,并且具有难降解、毒性大的特点,因此其环境效应不容忽视。在勘探开发活动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加强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势在必行,而生物降解是国际上公认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有机物污染物处置技术。目前,关于烃类降解的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烷烃和芳香烃组分,对环烷烃(尤其是毒性效应显著的短侧链烷基化环烷烃,例如甲基环己烷,简称MCH)的降解机制、代谢微生物群落还知之甚少。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对中国边缘海环烷烃降解菌群的多样性及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发现:在夏季黄海、东海表层暖水(25–29°C)中未能富集到MCH降解菌群;与之相反,在夏季黄海、东海较冷底层海水(10–20°C)中成功富集到MCH降解菌群,并且可稳定传代培养。β多样性分析显示,黄海、东海表层暖水的环烷烃响应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互差异较小,来源于黄海底层冷水的MCH降解菌群具有较为独特的细菌群落结构,而东海底层海水在微生物群落结构上处于微生物群落“冷暖过渡态”。

    该研究系统描述了中国边缘海参与环烷烃降解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发现了环烷烃的生物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中国边缘海较冷的海水环境(10–20°C),底层冷水生境中嗜冷的、未培养的微生物类群是环烷烃降解的主要驱动者。其中,潜在新属C1-B045在系统发育学上隶属于海洋环境中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新功能类群——贫营养的海洋γ变形菌纲(Oligotrophic Marine Gammaproteobacteria,简称OMG),此类细菌属于典型的难培养关键微生物。这初步印证了以下科学假设,即:在黄海冷水团中可能存在专门降解环烷烃的细菌,它们与OMG新类群在系统发育上可能有密切联系。该研究为揭示环烷烃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提供了洞见,拓宽了对难培养微生物类群在驱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所起到关键作用的认知。

    我所崔志松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David L. Valentine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1030995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8129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218.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南极烃降解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2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海洋生态损害鉴定与修复研究团队在南极环烷烃降解菌资源及降解途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Degradation potential and pathways of methylcyclohexane by bacteria derived from Antarctic surface water”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hemosphere》(2021 IF = 8.943,2区TOP)。 环烷烃是石油中的三大组分之一,对水生动物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然而,有关烃类降解的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烷烃和芳香烃组分,而降解环烷烃的关键微生物、代谢途径等尚知之甚少。本研究团队曾报道了环烷烃的生物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中国边缘海较冷的海水环境(10–20°C),底层冷水生境中嗜冷的、未培养的微生物新类群是环烷烃降解的主要驱动者(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218.htm)。作为典型低温生境的南极是否蕴藏着类似的环烷烃降解微生物资源是值得探索的下一个科学问题。因此,开展该项研究对于探索南极海洋环境土著微生物资源的环烷烃降解潜力、途径和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团队在南极表层水(Antarctic surface water)中富集获得了降解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MCH)的土著微生物群落。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南极MCH降解菌富集培养物的勃发时间(79±23d)显著长于中国近海低温生境MCH降解菌富集培养物的勃发时间(15±3d),说明南极土著微生物的生长较为缓慢。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与其它低温生境相比,南极具有较为独特的MCH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极限稀释法、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等免培养技),发现了南极MCH降解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种分别是科尔韦尔氏菌(Colwellia)、玫瑰变色菌(Roseovarius)。最为有趣的是,南极MCH降解菌群第一优势种科尔韦尔氏菌的基因组中并未注释到MCH降解关键酶基因。相反,南极MCH降解群优势种玫瑰变色菌的基因组中注释到大多数MCH降解关键酶基因。在关键种玫瑰变色菌基因组中首次同时发现了两条共存的、接近完整的MCH降解途径(己内酯途径和芳香化途径)。 本研究揭示了南极微生物通过复杂的物种互作和代谢分工实现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机制,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生物资源和技术储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20级研究生李颖超为论文第一作者,崔志松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宋一之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的支持。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23009141?via%3Dihub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3.138647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菲律宾海深部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板块边缘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显示,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多期板内岩浆活动事件深刻影响着板块内一些关键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些板内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地幔源区尚不清楚,这直接影响着大家对于菲律宾海板块乃至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统的形成演化的深入认识。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鄢全树研究员,带领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在研究海域内的多个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内本哈姆地幔柱的岩浆过程及其对西菲律宾海盆地壳形成演化的影响,揭示了四国海盆EM1富集组分的来源以及板内岩浆活动对四国海盆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四国海盆与日本海和中国东北板内熔岩源区具有相同的EM1组分,该EM1组分通过地幔环流或者板块运动迁移到四国海盆软流圈地幔。 本研究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国际主流地质学期刊《Lithos》上,第一作者为袁龙博士,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联合资助。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西太平洋汇聚系统构造演化一直是我所海底岩石圈演化团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该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68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