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南极烃降解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2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海洋生态损害鉴定与修复研究团队在南极环烷烃降解菌资源及降解途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Degradation potential and pathways of methylcyclohexane by bacteria derived from Antarctic surface water”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hemosphere》(2021 IF = 8.943,2区TOP)。

    环烷烃是石油中的三大组分之一,对水生动物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然而,有关烃类降解的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烷烃和芳香烃组分,而降解环烷烃的关键微生物、代谢途径等尚知之甚少。本研究团队曾报道了环烷烃的生物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中国边缘海较冷的海水环境(10–20°C),底层冷水生境中嗜冷的、未培养的微生物新类群是环烷烃降解的主要驱动者(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218.htm)。作为典型低温生境的南极是否蕴藏着类似的环烷烃降解微生物资源是值得探索的下一个科学问题。因此,开展该项研究对于探索南极海洋环境土著微生物资源的环烷烃降解潜力、途径和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团队在南极表层水(Antarctic surface water)中富集获得了降解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MCH)的土著微生物群落。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南极MCH降解菌富集培养物的勃发时间(79±23d)显著长于中国近海低温生境MCH降解菌富集培养物的勃发时间(15±3d),说明南极土著微生物的生长较为缓慢。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与其它低温生境相比,南极具有较为独特的MCH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极限稀释法、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等免培养技),发现了南极MCH降解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种分别是科尔韦尔氏菌(Colwellia)、玫瑰变色菌(Roseovarius)。最为有趣的是,南极MCH降解菌群第一优势种科尔韦尔氏菌的基因组中并未注释到MCH降解关键酶基因。相反,南极MCH降解群优势种玫瑰变色菌的基因组中注释到大多数MCH降解关键酶基因。在关键种玫瑰变色菌基因组中首次同时发现了两条共存的、接近完整的MCH降解途径(己内酯途径和芳香化途径)。

    本研究揭示了南极微生物通过复杂的物种互作和代谢分工实现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机制,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生物资源和技术储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20级研究生李颖超为论文第一作者,崔志松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宋一之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的支持。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23009141?via%3Dihub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3.138647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science/xshd-detail-11263.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斑海豹微生物生态学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团队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斑海豹粪团微生物的年龄特异性特征。该研究采取非侵入式采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被救助个体的粪团,以年龄依赖性菌群功能差异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成体与亚成体粪团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与代谢通路差异。 研究结果以“Distinct Fecal Microbiome Communities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s in Spotted Seals: Age-Dependent and Dietary Transformations”为题,发表于国际核心期刊《Marine Mammal Science》。博士生董悦为第一作者,张学雷研究员和徐勤增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海洋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微生物在营养代谢、环境适应及免疫防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随宿主年龄和摄食习性转变的动态变化规律尚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系统剖析了被救助后暂养的斑海豹粪团微生物组成的年龄特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斑海豹成体粪团微生物组成的多样性与网络复杂性明显高于亚成体,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导菌群,核心菌属如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UCG-005支持蛋白质合成过程,这一特征与成体斑海豹高脂鱼类的摄食习性高度适应。亚成体粪团微生物则显著富集了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如戊糖磷酸途径)和转运体通路,反映了斑海豹早期发育阶段对高能量的特殊需求。研究还发现,这些核心菌群在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团队围绕海洋生物“消化道内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与生物资源挖掘”为题开展了系列研究,相继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上述斑海豹肠道内含物微生物生态学(Marine Mammal Science, 2025)、西南印度洋神盾螺食道腺微生物转换特征(Microbiology Spectrum,2024)、西北太平洋广布性性蛇尾胃含微生物差异分析(Microbiology Spectrum,2023)以及黄海不同食性蛇尾胃含微生物研究(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21)等成果。团队还发现了多个疑似微生物新种与功能基因,在海洋环境修复、有机物降解、工业酶制剂开发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开发前景。 相关成果链接: Dong, Y., Sun, Y., Xu, Q., Zang, Y., Yang, Z., Yu, G., Wu, Z., Xiao, H., Zhang, X., 2025. Distinct Fecal Microbiome Communities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s in Spotted Seals: Age-Dependent and Dietary Transformations. Marine Mammal Science, p.e70008. https://doi.org/10.1111/mms.70008   Mou, A., Li, X., Li, Z., Qu, L., Dong, Y., Wang, Z., Zhang, X., Xu, Q., 202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sophageal gland microbes between two body sizes of Gigantopelta aegis, a hydrothermal snail from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Microbiology Spectrum, pp. e02959-24. https://doi.org/10.1128/spectrum.02959-24 Dong, Y., Li, Y., Ge, M., Takatsu, T., Wang, Z., Zhang, X., Ding, D., Xu, Q., 2023. Distinct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s in divergent ophiuroid species: host differentiation, ecological niches, and adaptation to cold-water habitats. Microbiology Spectrum, 11(6), pp. e02073-23. https://doi.org/10.1128/spectrum.02073-23 Dong, Y., Li, Y., He, P., Wang, Z., Fan, S., Zhang, Z., Zhang, X., Xu, Q., 2021.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four ophiuroid species: divergence between suspension feeder and scavenger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e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2, p.645070.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1.645070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联合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与珊瑚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作为新型污染物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是不同环境介质内微塑料的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性导致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可靠性和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国际上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更加困难;其次,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基础数据还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导致无法客观评估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和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前期已共同开展了生物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等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拓展典型海域微塑料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合作,我所研究团队与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基于长期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合作基础,针对微塑料的检测识别构建了检测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微塑料鉴定识别与统计过程,为海洋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合作撰写了题目“Observation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的专著章节;另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为马来亚大学提供检测平台支撑,开展了马来西亚槟城岛、波德申、停泊岛和刁曼岛珊瑚礁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站位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44 ± 0.457 MP/m3,微塑料的物化指标呈现多元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中也评估了四个岛屿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为深入研究微塑料对马来西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珊瑚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了题目为“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 regions of Peninsular Malaysia”学术论文等。 针对防治海洋微塑料这一国际性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东盟国家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区域性微塑料的污染评估与防控,为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专著链接: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analysis-of-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shi/978-0-443-15779-0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10890 https://www.mdpi.com/2305-6304/10/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