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慢锂离子研究单层石墨烯的带隙工程》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16-07-28
  • Mintae Ryu, Paengro Lee, Jingul Kim等发表了其利用慢锂离子对单层石墨烯的带隙工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阐述了低能量锂离子(5 eV)诱导的单层石墨烯(SLG)在SiC(0001)基板上电子性能的改变。他们发现出现了相当大的和可调带隙为0.85 eV的锂离子,这取决于锂离子剂量以及后续热处理,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带隙。他们提出了一个通过锂离子可以产生一个可调谐的石墨烯带隙的思路,这可能为未来提高以石墨烯为基础的电子纳米器件的利用率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报告
  • 《对双层石墨烯的带隙和掺杂效应的差异》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9-14
    • 通过应用一个垂直于该层的电场,在双层石墨烯(BLG)中打开了一个带隙,在石墨烯电子中提供了多功能性和可控制性。使用双门的BLG设备,在BLG的每一边都使用了正和负的门电压,来确认带隙的存在。另一种诱导电场的方法是利用电子转移吸附装置,在BLG的每一边都有电子和孔的掺杂。然而,由于使用兴奋剂而产生的“带隙”现象仍在调查中。在这里,我们决定了电子/孔的掺杂是否可以通过测量在电子供体自组装单分子(SAMs)和电子受体分子之间放置的BLG的导电性的温度依赖性来产生打开带隙的电场。我们发现一些设备显示出了一个带隙,而另一些则没有。SAMs可能的不规则和多变的结构可能会影响到电场的配置,产生可变的电子特性。这项研究证明了控制和使用兴奋剂之间的本质区别。 ——2017年9月12日
  • 《中科大新成果加速石墨烯双电层储能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12
    • 电化学双层电容器又称超级电容器,通过电解液离子在高表面积电极表面的可逆吸脱附来储能。由于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电荷转移动力学限制,超级电容器可以极高的充放电速率下运行,具有达百万次的良好循环能力,使得它们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石墨烯理论上可具有550 F/g的比容量,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石墨烯基材料的性能仍远远低于预期。一方面,石墨烯的量子电容已被证明在双电层电容的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界面电化学是决定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的关键因素,涉及到离子在电极孔道内的传输扩散、离子在碳表面的吸/脱附等过程。石墨烯-电解液界面动态电荷分离机制仍然未得到良好解决,阻碍了高性能二维或三维石墨烯电极的进一步发展。 石英微晶天平用于原位电化学检测示意图(左),观测到的石墨烯表面离子响应(右)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课题组提出,低缺陷含量的单层石墨烯可为从理解极化作用下石墨烯界面离子吸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优良模版:既消除了孔道离子受限效应,又不受大多数多孔碳材料中孔隙或缺陷的影响(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 -article /doi/10.1093/nsr/ nwz140/5569389)。基于此,该课题组联合法国Patrice Simon课题组,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量天平系统联用,原位研究了离子液体(EMI-TFSI)电解质在单层石墨烯表面的动力学响应。研究发现,在石墨烯正极化区间,电荷储存受带正电的团簇类离子脱附主导;在负极化区间,石墨烯表面质量变化较小,显示表面离子重排效应。随着施加电势的增加,两种类型的界面响应主导着双电层的变化,导致双电层电容增加。该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石墨烯-电解液界面结构以及石墨烯双电层储能提供了基础。 研究成果以“Charge Storage Mechanisms of Single Layer Graphene in Ionic Liquid”为题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该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委、the 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国家留学基金(CSC)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