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现方略》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5-07-22
  • [目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作为数智时代生产力的新形态,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充分发掘数据和智能核心要素的效能,利用数智化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厘清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现方略,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 梳理在信息社会中新质生产力的演变历程,阐述数智化技术在此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讨。[结果/结论] 由信息社会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主要包含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产业逻辑等方面。实现数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数智赋能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和推广数智化应用场景。
  • 原文来源:https://www.lis.ac.cn/CN/10.13266/j.issn.0252-3116.2025.11.006
相关报告
  • 《数智赋能标准情报服务创新: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1
    • 在数智为王的时代,大数据提供了助推标准情报服务创新的新思维、新手段,已成为标准情报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利器。 以构建高质量的标准情报服务模式为价值目标,在明晰数智赋能标准情报创新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按照价值效益的需求,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新形势下服务创新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推动标准情报服务创新过程稳定有序开展,充分发掘服务价值增长的新动能。 1.  数智赋能标准情报服务创新的实现机理 数据作为数智化的核心资源要素,是发挥标准情报服务价值的基础,然而数据孤岛与数据碎片化问题却成为制约服务效能提升的沉疴痼疾。 如何梳理和整理标准情报数据,使之体系化、规范化,并将整个链路打通为完整闭环,便成为标准情报服务创新转型的价值诉求所在。 随着数智化在标准情报服务领域不断深入,亟需依靠数智赋能对海量标准情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律,充分释放数据流来催生新的服务价值。 事实上,让数据说话,以数据为引领的标准情报服务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各种资源,并通过数据对情报行为和要素的作用进行预判,从而实现快速迭代和调节。 因此,以“数据即服务”为路径导向,本文对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展开分析,以阐明数智赋能标准情报服务创新的实现机理。 a.数据采集,即从数据源收集、识别和选取数据的过程。 该模块运用埋点、探针、爬虫等技术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从资源池广泛读取标准情报生产数据,并将不同资源池中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的源数据予以汇聚,批量而精确地采集和抽取用户所需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最终将其转化为结构化记录,保存至本地标准情报数据库中。 b.数据预处理,旨在对所采集汇总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抽取、转换、消减及集成等系列操作,通过人工或 AI 方式进行相应加工处理,以提取可用的价值数据和业务数据,从而初步形成标准情报数据资产。 同时,借助数据目录对已采集的结果数据予以多维多层级分类展示,并编辑和删除不合格的数据信息,这可在保障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提高标准情报数据质量,为上层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c.数据存储与计算,即将可用数据以稳定可靠的结构存储下来,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通过一定模式计算得到标准性能、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等多种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要素,以供后用。 在不同的标准情报数据应用场景,借助全面的复杂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在全流程上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高效的情报数据价值转化。 d.数据应用,进入价值变现阶段,以明确的标准情报需求为导向,支持用户对情报数据的多维度多衍生穿透性分析,以准确及时掌控标准的技术和市场倾向动态。 在挖掘数据深层价值的基础上,面向用户提供标准跟踪、研究、咨询、对比等针对性服务,为标准化战略决策制定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最终实现为标准情报服务的数智化赋能。由此可见,盘活标准情报数据资产,使其为业务管理、运营、决策服务,便是数智赋能标准情报服务创新的价值实现机制。 以数智化技术为依托,聚焦于数据深耕与数据价值挖掘,从数据的采集、处理到数据的分析,再到数据的应用与咨询,层层把控、环环相扣,完成了数据资产化、要素化和价值化的蜕变。 通过数据资源的实时动态更新,标准情报服务亦可不断进行自我进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生命力。 2. 数智赋能标准情报服务创新的实现路径 数智赋能是标准情报服务持续革新的内在驱动力,是聚集情报数据合力、满足用户多变的定制化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情报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的双向流通、深度融合,数据价值得以充分挖掘、培育和释放,随之联结为全链条无缝衔接的反馈闭环,全方位打通了端对端的数智化应用场景,并为标准情报服务创新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其中涵盖了服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和再循环三个阶段。 a.服务数据化,即服务在线,标准情报服务流程信息化,运用标准情报服务平台承载服务流程。遵循面向情报服务的组件化开发和技术架构设计理念,基于 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来打造集多源异构数据接入、整合、交换、共享于一体的开放式情报数据服务平台,以实现同构、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抽取、格式转换、内容过滤、同异步传输、数据整合存储、数据共享等功能。由此,在保持服务流程优势的同时,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情报信息可灵活交换、共享与协同,辅助用户以迭代的方式不断完善和扩充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了标准情报服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以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便提供按行业、按领域、按主题的国内外标准专题数据库,且数据项服务可按照用户需求定制,以便让用户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标准信息或标准制修订活动情况,为产品研发和相关研究提供支撑。 b.数据服务化,即数字智能,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 至情报系统,形成面向业务、面向管理、面向决策、跨具 体业务系统的全局性多角度资源视图,支持用户以多视角观察和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联系和规律,从而为业务管理、标准研判及其战略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并为跨部门、跨业务系统的全局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作提供支持。在数据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的推进过程中,为各级各类用户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标准情报数据服务,全面满足用户对于情报数据使用的个性化需求,可将情报数据快速转化为价值生产力,使其在复杂业务场景中迸发出更高价值。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设有标准研制贡献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从时间、地域、起草单位等维度,实时、动态、可视化地展示标准研制情况,并撰写标准大数据分析研究报告,从而帮助用户全方位、多视角了解标准工作的全貌。 c.再循环,即通过数据沉淀与数据应用,及时收集回笼信息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对数据进行反复打磨,以促进下一次的挖掘优化,达到服务产生数据、数据反哺服务的增量闭环。在此闭环循环过程中,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将情报数据转化为用户需求洞察,进而由洞察产生行动,这不仅在技术上提升了洞察分析能力,也可在组织、管控、能力等方面同步得到精准提升,确保了“感知→洞察→评估→响应”闭环的顺利运行 并得以循环提升,最终为用户提供全链路的高效标准情报服务,使数据成为推动标准情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样地,经由数据导入与更新、数据加工与内容挖掘、指标自动抽取与人工校对等环节,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完成了标准情报信息的全流程管理,为用户提供了标准信息的全流程服务,切实增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0
    •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在大会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作题为《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演讲。杨杰表示,当前,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迭代速度、资源投入力度、社会参与广度都远超预期,未来发展孕育无限可能。 第一,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程。纵观历史,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跃升。如今,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从“互联网+”到“5G+”再到“AI+”的接续演进,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深度融合,引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一是十多年前兴起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在消费侧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入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五年前开启的“5G+”,加速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渗透,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有力推进了生产方式的数智化转型。三是当下蓬勃发展的“AI+”,正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AI大模型能够汇聚整合社会全量知识,形成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理解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AI”向“AI+”迈进。 第二,深入推进“AI+”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加快“AI+”发展,关键是要推动AI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重塑组织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为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注智赋能上。推动AI智能体成为信息服务的全新入口、AI+DICT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特色的AI原生服务,加速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二是体现在促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上。发挥AI在融合创新中的“元技术”作用,加速原始性、颠覆性技术演进升级,不断激发新兴技术的创新潜能。三是体现在加快多域智能集成应用上。推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协同发展,加速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业态成熟,让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更好满足未来智能服务需求。 第三,以“AI+”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信息通信业的时代重任。        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推进“AI+”作为重要战略着力点,围绕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创新“三个方向”,促进“AI+”焕新向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夯实AI智能基座。以推动AI创新发展为牵引,升级网络、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打造通智超量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构建支撑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的数联网(DSSN)。二是构建AI核心能力。锚定AI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建立完善通专协同的“九天”大模型矩阵,汇聚开放百个大模型、百大数据集、百套工具链,推出数据、算力及训推一体化的模型即服务(MaaS)。三是打造AI原生应用。聚焦推动生产、生活、治理数智化转型,以AI重塑5G新通话、视频彩铃等产品,在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打造百个AI标杆示范项目。        AI到底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杨杰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智能,但会重构很多行业和领域,AI不会替代人,但是擅长使用AI的人将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正如“互联网+”时代,“电脑”并没有取代“人脑”,而是让更擅长使用计算机的人脱颖而出一样。未来,AI作为新生产工具,将进一步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杨杰表示,中国移动愿意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创美好“AI+”新时代。一是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创新,让AI不仅会作诗,也要会做事,还能做更复杂、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的事;二是共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加速AI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多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间、商品房;三是共同完善AI治理体系,从技术、制度、法律、伦理等多层次、各方面,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确保AI始终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向善。 编 辑:魏德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