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生产力与南极气候千年尺度一对一协同演变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文学科组在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上。

    南大洋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被认为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针对千年尺度的南大洋上升流、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南极气候耦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末次冰期或者是末次冰消期,缺乏更长的时间尺度例如覆盖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 Stadials)以及整个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Dansgaard-Oeschger cycle)事件的研究,以揭示千年尺度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变化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南极区域(Antarctic zone)斯科舍海区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382航次U1537站位高分辨率的颜色反射率b*值以及自然伽马能谱数据,重建了160ka以来生产力的变化。

    研究发现两个生产力指标与上升流速率直接相关,是上升流的替代指标。南极区域生产力呈现出的千年尺度强化与南极温度升高具有一致性,而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和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强度变化反向对应,支持“双极跷跷板”机制。

    研究认为南极区域生产力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千年尺度一一对应的协同演变关系意味着南大洋上升流强度变化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波动和气候变化紧密相关,需要开展更广泛的研究去揭示其潜在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机制。该研究对理解千年尺度气候变化及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研究生卢丽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旭峰教授为通讯作者,陈忠研究员、颜文研究员和高树基教授等为合作作者。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人才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2020年度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2GL09876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7/t20220721_6487577.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全球海洋碳汇季节至年代际时空演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9
    • 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全球海洋碳汇季节至年代际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Seasonal to decad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global ocean carbon sink”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 = 10.863,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一区top)。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每年吸收大约30%的人为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并且海洋碳储周期可达数千年。然而,这一重要的全球碳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并且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不明确。本研究基于MPI-SOMFFN的全球海洋CO2通量产品,利用自适应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年海气CO2通量在季节、年际到年代际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海洋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全球海洋碳汇中占主导的两个时间分量是可调制年循环和年代际振荡,这两个分量分别占总变化的46%和25%。其中季节性差异虽然整体是由南大洋主导,但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呈现季节性差异增强的趋势,表现出夏季平稳,冬季碳汇呈线性(北半球)和非线性(南半球)增强的特征。南北半球中纬度季节性差异在1982-2019年间增强幅度约为 1.0 PgC。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不同于海洋碳汇减弱(1990s)和海洋碳汇增强(2000s)时期南大洋的主导作用,最近十年(2010s)海洋碳汇的缓慢增强主要是由赤道太平洋碳源效应减弱所致。因此,在最近十年中赤道太平洋已替代南大洋成为海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碳汇在季节性差异中应充分考虑南北半球中纬度的贡献,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应考虑赤道太平洋的作用及其对极地的遥相关作用。海洋负排放潜力巨大,是当前缓解气候变暖的最具双赢性的途径。本研究成果将为服务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张敏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031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近海海洋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河流-河口-近海体系”物质输送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取得了系列成果。 通过多年的持续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及其河口的磷酸盐浓度显著下降,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我国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氮营养盐溯源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对近海氮污染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研究表明,在春播和秋收季节,化肥是主要氮源;而在非农事季节,生活污水则成为主导氮源,这一发现为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东海最新的研究强调了有机质在营养盐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营养盐收支分析显示,外源输入的营养盐不足以支撑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有机质的矿化再生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潜在的营养源。今后,应关注溶解有机氮和磷的特性及其对近海生源要素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推动相关认识从“无机主导”向“有机-无机协同”的转变。 本系列研究成果已在《Water Research》、《Progress in Oceanography》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为完善近海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工作依托共享航次计划东海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计划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和我所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由钟晓松博士主导,联合冉祥滨研究员共同完成,主要成员包括吕宗青博士、时梦娇、刘珈铭等。 相关论文: [1]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5.02.045 [2] https://doi.org/10.1016/j.pocean.2025.103463 [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