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全球海洋碳汇季节至年代际时空演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9
  • 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全球海洋碳汇季节至年代际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Seasonal to decad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global ocean carbon sink”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 = 10.863,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一区top)。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每年吸收大约30%的人为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并且海洋碳储周期可达数千年。然而,这一重要的全球碳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并且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不明确。本研究基于MPI-SOMFFN的全球海洋CO2通量产品,利用自适应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年海气CO2通量在季节、年际到年代际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海洋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全球海洋碳汇中占主导的两个时间分量是可调制年循环和年代际振荡,这两个分量分别占总变化的46%和25%。其中季节性差异虽然整体是由南大洋主导,但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呈现季节性差异增强的趋势,表现出夏季平稳,冬季碳汇呈线性(北半球)和非线性(南半球)增强的特征。南北半球中纬度季节性差异在1982-2019年间增强幅度约为 1.0 PgC。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不同于海洋碳汇减弱(1990s)和海洋碳汇增强(2000s)时期南大洋的主导作用,最近十年(2010s)海洋碳汇的缓慢增强主要是由赤道太平洋碳源效应减弱所致。因此,在最近十年中赤道太平洋已替代南大洋成为海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碳汇在季节性差异中应充分考虑南北半球中纬度的贡献,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应考虑赤道太平洋的作用及其对极地的遥相关作用。海洋负排放潜力巨大,是当前缓解气候变暖的最具双赢性的途径。本研究成果将为服务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张敏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031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0225.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极区甲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气重点室、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先后在国际地学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一区top,IF6.50)和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中国科学院海洋学一区,IF8.41)发表了题为《甲烷输运增强:从楚科奇海到北冰洋中心区》和《罗斯海(南大洋)夏季甲烷显著不饱和》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输运机制和南大洋高纬区甲烷不饱和的观点,对极区甲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甲烷在百年尺度上的温室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极区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量化极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释放通量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率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了南、北极甲烷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极区甲烷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比国内相关研究领先至少20年。作为国内唯一进行极区海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研究的课题组,通过在实验室建立方法和积累观测数据,先后开展了南、北极氧化亚氮和甲烷研究。该成果是课题组继极区氧化亚氮研究外的另一项重要进展。 北极边缘海因其富含永久冻土一直是国际甲烷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现场数据,发现甲烷在楚科奇海的陆架和陆坡处具有显著高值。该部分甲烷可以通过上盐跃层的封存作用,在海流的携带下输送至北冰洋中心区。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过剩甲烷”正在以0.1 nM每年的速度增长。同时,在大气和洋流强迫的作用下,太平洋入流水流量增强导致了该“过剩甲烷”从近岸海域向北冰洋更深处、更北面扩散。综合模型分析,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的输运机制,认为在海冰覆盖减少的情况下,正在增加的“过剩甲烷”浓度和持续增强的输送距离/速率将会引起更多的北冰洋甲烷释放到大气中。 南极是受人为活动相对较小的地区。由于海冰的覆盖,南极高纬度区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观测数据还相对匮乏。通过对南极罗斯海甲烷研究发现,海水中大部分甲烷处于不饱和状态(平均值82±20%),这主要与局地的水团混合和甲烷氧化作用有关。南极绕极流(ACC)是南大洋水团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的绕极深层水由于长期与大气隔绝而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在上升流、沿岸流等物理过程的作用下,低浓度的甲烷被卷携至罗斯海水柱中。由于缺乏其他来源,混合的罗斯海海水依然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海冰融化后,稀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表层海水甲烷低于大气平衡浓度的过程,由此造成了罗斯海向大气吸收甲烷的现象,表明南极高纬区(如罗斯海)在夏季可能是大气甲烷的汇区,这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海域(为大气甲烷源区)相反。 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叶旺旺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詹力扬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其他主要合作单位为莫斯科大学、德国赫姆霍兹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二所等。 论文链接: Ye W., Li Y., Wen J., Zhang J., Shakhova N., Liu J., Wu M., Semiletov I*., Zhan L*. Enhanced transport of dissolved methane from the Chukchi Sea to the central Arctic.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23, 37(2): e2022GB007368. https://doi.org/10.1029/2022GB007368 Ye, W., Arévalo-Martínez, D.L., Li, Y., Wen, J., He, H., Zhang, J., Liu, J., Wu, M. and Zhan, L*. (2023), Significant methane undersaturation during austral summer in the Ross Sea (Southern Ocean).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 https://doi.org/10.1002/lol2.10315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近海海洋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河流-河口-近海体系”物质输送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取得了系列成果。 通过多年的持续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及其河口的磷酸盐浓度显著下降,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我国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氮营养盐溯源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对近海氮污染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研究表明,在春播和秋收季节,化肥是主要氮源;而在非农事季节,生活污水则成为主导氮源,这一发现为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东海最新的研究强调了有机质在营养盐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营养盐收支分析显示,外源输入的营养盐不足以支撑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有机质的矿化再生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潜在的营养源。今后,应关注溶解有机氮和磷的特性及其对近海生源要素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推动相关认识从“无机主导”向“有机-无机协同”的转变。 本系列研究成果已在《Water Research》、《Progress in Oceanography》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为完善近海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工作依托共享航次计划东海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计划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和我所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由钟晓松博士主导,联合冉祥滨研究员共同完成,主要成员包括吕宗青博士、时梦娇、刘珈铭等。 相关论文: [1]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5.02.045 [2] https://doi.org/10.1016/j.pocean.2025.103463 [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