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RS在深海创建海洋和天空探测实验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03
  • 普罗旺斯地中海水下实验室(Laboratoire Sous-marin Provence Méditerranée,LSPM)位于图伦海岸40公里处的深海中,深度达到2450米。该实验平台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与Aix-Marseille大学(AMU)和IFREMER合作运营。LSPM的主要仪器是KM3NeT,这是由17个国家的250名研究人员开发的巨型中微子探测器。科学家将在漆黑的深渊中,扫描中微子在水中留下的蓝色光迹。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KM3NeT每天探测到数十个这样的粒子,这将有助于阐明其量子特性。
    LSPM的其他仪器可以帮助科学界研究深海生命和化学特征,它们将协助研究人员研究海洋酸化、深海脱氧、海洋放射性物质和地震活动等,并协助跟踪鲸类群体和发光动物。这些海洋观测仪器已经整合到欧洲研究基础设施EMSO的海底观测网络中。LSPM以一系列钛接头盒和智能系统为基础,能够为多个科学仪器提供动力,并通过42公里长的电光缆实时传输数据。(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cnrs.fr/en/laboratory-bottom-mediterranean-probing-sea-and-sky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新技术获批美国专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7
    • 日前,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李彦龙副研究员、吴能友研究员、陈强正高级工程师、胡高伟研究员等联合申报的国际专利《System and method for exploiting deepwater shallow low-abundance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by artificial enrichment(深水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人工富集开采系统与方法)》获得美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该团队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低成本开发方法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但在特定空间的资源丰度低,且横向连续性差、纵向多类型叠置,压力系统不统一,依托深水油气开发技术思路的开采方法难以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成本。为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提出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水合物藏下伏伴生气及与其处于同一压力系统的浅层气(不包括与水合物藏处于不同压力系统的深部常规天然气)统筹考虑,将其作为同一类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藏予以立体开发的思路。 基于上述立体开发思路,研究团队提出充分利用天然气水合物相较于同一压力系统下游离气能源密度高且能够稳定存在的特点,通过在地层中建立有效的沟通通道,通过原位改性、二次人工诱导成矿、抽吸富化、快速提取等步骤,实现深海浅层低丰度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该专利提出了实现上述开发方案的基本技术原理、二次诱导成矿装置、施工步骤及备选方案,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深水常规油气开发思路的开采方法。 据悉,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近年来针对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立体开发方法开展了前瞻性部署,部分核心技术获得了系列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并依托团队在实验模拟、数值模拟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初步可行性研究。下一步,团队将紧密围绕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和工程化可行性,优选最佳新型开采方法,展开集中攻关,以期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发表古特提斯洋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2020年3月5日,国际地学领域权威期刊《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 of eclogites in the Lhasa terrane, 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部的俯冲碰撞与榴辉岩折返)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和刘一鸣副教授合作完成。 拉萨地块内部松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榴辉岩和石炭纪-三叠纪蛇绿岩的发现示踪了古特提斯洋盆的存在。然而关于榴辉岩的俯冲折返机制以及松多洋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亲缘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松多地区的区域构造解析工作显示该地区主要存在两期与榴辉岩俯冲折返相关的构造作用,并提出第1期变形发生在榴辉岩(~260 Ma)沿俯冲隧道折返阶段(~240 Ma),第2期变形与榴辉岩(~230 Ma)碰撞挤压折返相关(~200 Ma)。该成果区别于以往地质学家认为该地区仅存在碰撞造山折返的榴辉岩。同时通过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和松多洋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二者不具有亲缘性,松多古特提斯洋很可能为印度-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一个早期分支。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