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30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成世界第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 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
    ● 2019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6.1吉瓦,创历史新高。
    ● 即便有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新增海上装机仍有望达到6.6吉瓦。
    ● 海上风电将成为世界各国疫情之后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
    ● 欧洲依然是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但亚太市场正在崛起,中国已经在新增装机量上领先,亚洲多个市场在2030年之前都会有快速发展。
    ● 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将新增装机205吉瓦。
    ● 浮动式海上风电在2030年之前将全面实现商业化。与其他能源行业相比,海上风力发电受疫情影响较小。GWEC预计,由于行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该行业在未来10年将创造就业岗位约90万个。
    2019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前五
    中国 2400兆瓦
    英国 1800兆瓦
    德国 1100兆瓦
    丹麦 374兆瓦
    比利时 370兆瓦
    2019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前五
    英国 9700兆瓦
    德国 7500兆瓦
    中国 6800兆瓦
    丹麦 1700兆瓦
    比利时 1600兆瓦
    预测到2030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前五
    中国 58.8吉瓦
    英国 40.3吉瓦
    美国 22.6吉瓦
    德国 20吉瓦
    荷兰 11.4吉瓦

    8月5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将达到58.8吉瓦(1吉瓦=1000兆瓦),超过英国的40.3吉瓦,成为世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报告预测,今年以来,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爆发后进行预计的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较爆发前预测的低19%,但GWEC认为,这并不影响行业未来发展。GWEC首席执行官BenBackwell表示,海上风电在后疫情时代将真正走向全球,未来10年将创造9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许多地区实现低碳排放和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欧洲目前是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但亚太市场正在崛起,中国已经在新增装机量上连续两年领跑全球,去年达创纪录的2.4吉瓦,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增装机占亚洲70%以上。
    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也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报告预计亚洲多个市场在未来十年都会有快速发展。再加上欧洲持续强劲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从2019年底的29.1吉瓦激增至234吉瓦。截至2019年底,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已达6.8吉瓦,仅次于英国、德国位居世界第三。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沿海省份燃煤电厂度电发电价格在0.39-0.45元之间,比目前的海上风电价格低至少30%,海上风电需要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报告认为,中央财政补贴退坡政策迫使海上风电项目“抢装”,或比预期更早实现并网。
    报告认为,2022年中央补贴停止后,中国海上风电的年增长率,将取决于省政府是否接续提供补贴,以及行业能否在2025年前平价上网。这一观点与国内风电行业普遍认为的观点基本一致。此前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均表示,在地方政府接力给予一定补贴情况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国内海上风电很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平价上网。事实上,欧洲海上风电的平价上网,也更加验证了,行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本增效。过去十年,海上风电成本下降了50%。
    为了通过规模化来实现降成本,大兆瓦机组是海上风电机组发展的必然方向。报告预计,2020年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规模为6.5兆瓦;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0-12兆瓦。国内外风电整机商都在竞相打造大兆瓦风电机组。
    目前,国外实际装机最大单机海上风电机组为通用电气生产的12兆瓦,未实际装机的为西门子歌美飒的14兆瓦;国内实际装机的最大单机为东方电气的10兆瓦,未实际装机的为明阳智能的11兆瓦。
    国内的单机装机水平,代表着亚太地区的最高水准。7月12日,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不仅刷新了我国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新纪录,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

     

相关报告
  • 《中国海上风电按下“快进键” 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3月30日,碧海蓝天下,白色的风机高高耸立,巨大的桨叶悠悠转动,将广阔大海的阵阵海风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沙扒镇海域的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以下简称“三峡阳江项目”)。截至3月25日,该项目生产电能突破10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30.76万吨,相当于5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量。 近年来,在全球绿色浪潮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海上风电“蓝色引擎”动力十足。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与供应链。正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所说:“中国海上风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缓慢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突破。” 攻坚克难—— “走向蓝海”成“必答题” 若想实现“双碳”目标,清洁能源业务亟需跨越式、差异化发展。由于装机增速放缓,原本具有先发优势的风电产业正面临被反超的局面。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走向蓝海”成为行业破局的“必答题”。 “中国不仅要开发好陆地资源,也要走向蓝海,建设海洋强国。海上风电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链。”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说。 事实上,发展海上风电,中国拥有天然优势——海岸线长、可利用海域面积广,拥有极大发展空间。 三峡集团三峡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武斌介绍,风电塔筒矗立海上,海床上的基础工程必须做得扎实牢靠,塔筒顶端装上叶轮后,海风带动叶轮转动,进而驱动发电机运转,电流通过埋在海底的海缆传导至海上升压站,再以高压方式并入电网,最终传送至千家万户。 然而,海洋风电工程建设,绝非易事。 “不同于河流大坝建设,海上风电施工需要登船作业,一天24小时基本都是在海上漂泊。”作为一名拥有9年海上风电工作经验的老兵,三峡阳江项目工程管理部经理滕华灯告诉本报记者,受制于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海上风电施工往往面临极大挑战。 以阳江海域为例,每年10月至第二年2月为季风季节,风高浪急,冬季涌浪基本在2.5米以上,最高时可达4米以上,每年的可作业天气窗口只有100天左右。 “我们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9岁,但大家的求知欲非常强,时常聚在一起开会,优化施工方案。”面对恶劣海况,滕华灯带领团队边学边干,积极推动新技术应用,成功建成了亚洲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升压站,敷设了国内首根大容量光电复合海缆,三峡阳江项目成为国内首个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 广袤的大海除了令人生畏的海浪,海底地质条件也变化莫测。“在豆腐上插筷子”,便是对潮间带风电基础施工最形象的比喻。 “在泥泞的滩涂上给风电送出工程立塔架线,经常需要在齐腰深的水中吊装作业,这一站就是大半天……”2012年前后,一批潮间带海上风电试验场项目落地江苏省如东县,回顾起当年情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如东县供电分公司协理员瞿成不无感慨。 当时,桩基建造多采用开挖式线浇基础,桩基深度一般在4米左右。然而,“海与陆”如同“天与地”,陆上成功经验很难完全移植到海上。滩涂地质多是流沙,往往第一天打好的桩基,第二天就在流沙挤压下出现变形、移位等情况。 通过不断摸索,施工团队最终决定采用灌筑桩建造方法,根据不同塔基所在环境的不同,增加桩基桩深,平均桩基在8到30米,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在建材选用上,我们建议施工单位选用抗硫酸盐水泥,能有效抵抗海水、盐碱地的腐蚀,保障风电成功并网。”瞿成对本报记者说。 伴随设备技术的日趋成熟,开发经验的不断积累,近两年,中国海上风电开发逐步进入加速期。2021年底,多个海上风电项目迎来集中并网:12月10日,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全容量并网,成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12月25日,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12月29日,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项目最后一台海上风机顺利并网…… “从全球来看,中国海上风电起步不算很早,但现在已经展现出了非常良好的前景。”刘吉臻说,“我相信,作为中国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未来,中国海上风电还会持续高速发展。” 立足创新—— 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 在中国海上风电早期发展阶段,多选用陆地机组进行适应性改造后下海应用,虽具有一定可靠性,但单机容量一般较小;若引进国外设备,国内企业并不掌握其核心技术,运维、优化亦受制于人。 在此背景下,中国立足科技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 近日,中国自主研制的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顺利下线,这是目前中国已下线的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90%。 据介绍,该机组由中国东方电气(600875)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一个100万千瓦的项目测算,与10兆瓦机组相比,选用13兆瓦风电机组可减少机位23个,节约工程造价约5亿元,将有效降低度电成本,提高业主投资收益率。”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大周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的成功问世,离不开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的孵化培育。 “8家国内外知名风机厂家在这里同场竞技,不仅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遴选出最合适的风机,还有助于推进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国产化、大型化。”王武斌告诉记者,通过深度整合产业链,产业园在全面分析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实际需求与各厂家技术特点和优势后,通过多轮协调,明确重要指标参数,深度参与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全过程。“同时,我们还从技术、资金等给予厂商支持,从用户端提供技术应用反馈,与厂商实现共同进步、互利共赢,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升级。” 2021年12月25日,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全面投运,实现了中国在柔直海上风电领域“零”的突破。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着为其并网核心——海上换流站调试试验的关键任务。 “柔性直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直流输电技术,能有效控制通过的电能,就如同在电力系统中接入一个完全可控的‘水泵’,能精准控制‘水流’的方向流量等。”方天公司电气技术中心项目经理杨春说。 安全稳定实现海上风电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送,牵起海陆两端的高压输电电缆的性能至关重要。“在耐压试验中,需要确保电缆充分放电。过去只能自然放电,等着电压逐渐下降。”杨春介绍,经测算,柔直工程自然放电最起码要10个小时,而试验期间正值夏季台风高发,作业窗口期极为有限,如果沿用传统方式,会影响整体进度。 为此,方天公司在电缆设计制造阶段就提前介入,与电缆制造商联合攻关,研发出世界首台针对海陆直流电缆交接试验的大容量直流设备专业放电系统,攻克了多项世界性难题,将放电时间缩短至50分钟以内。 “综合来看,中国本地化研发制造的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超长叶片、长距离输电工程等一系列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均取得重要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 机遇涌现—— 规模化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单体规模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的风电发展类型,这些年,海上风电优势尽显,发展机遇正加速涌现。 “‘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将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随着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发布,海上风电“高质量跃升发展”的主题将逐渐明确。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提升东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要积极推进东南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基地。 与此同时,多地也锚定“蓝海”,相继出台规划,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 山东省积极开拓海上风电“主战场”,聚焦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启动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探索海上风电项目与其他开发利用方式分层立体开发,发挥海域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江苏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明确,“十四五”规划海上风电项目场址共28个,规模909万千瓦。“我们将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争取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要占到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35%左右。”江苏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卢先率介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规模化发展的到来,漂浮式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新赛道。 专家表示,相比于传统海上风电的固定式基础,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适用范围更大。其浮式基础可自由移动,且易于拆除,适用海域类型更广。在经济性层面,漂浮式海上风电未来也更有提升潜力,例如可采用集成结构,简化程序,降低海上安装费用。 据了解,中国漂浮式海上风电目前处于工程化示范阶段,演示验证项目相继装机运行测试,如中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样机——“三峡引领号”已于2021年正式完成风电机组吊装,中国海装工程化示范项目也将于今年初建设完成。 此外,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油气、海水淡化等多种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融合发展,也将是未来海上风电的重要发展方向。 “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为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规模化、定制化、智慧化、大型化是降本增效的可靠途径。”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总经理袁英平建议,应建立海上风电产业链,涵盖海上风电的规划设计、选址,以及海上风电专业服务、软件开发等。 卢先率说,未来,江苏省在海上风电产业协同开发方面,要做一些示范性、探索性工作。“目前,我们一些海上风电企业已经探索了结合海上光伏的模式,技术上有待进一步突破。”
  • 《中国海上风机也要席卷世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1
    • 全球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持续扩大。国际团体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统计显示,2021年的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增至2020年的3倍。起到拉动作用的是中国。中国积极挖掘巨大的内需,2021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占到全球的8成。中国对海上风力发电的利好政策仍未停止,正在逐步改变全球风机企业的排名。 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建的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装机容量达到2110.6万千瓦。规模相当于约20个核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717.6万千瓦。仅在2021年就占到累计装机容量的约4成,呈现激增态势。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2021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高达1690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逾4倍。作为海上风力发电的发达地区,欧洲的装机容量比2020年增长13%,增至331.7万千瓦。虽然欧洲也表现坚挺,但和中国的激增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中欧已拉开差距。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出现激增的原因主要有2个。其一是固定价格收购制度。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9年向2018年底之前获批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发出通知,如未能在2021年底之前接入送电网,将不被认可获得固定价格收购制度批准时的售电价格。如果不被认可,对发电场的电力收购价格将逐年下降。因此,希望尽可能高价售电的企业一齐展开建设。 第二个原因是政府的积极介入。日本自然能源财团的高级研究员王嘉阳表示,中国采取省政府选择开发的海域和发电运营商,中央政府进行审批的机制。为了把可再生能源变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借助本地企业建立供应链的开发竞争在各省之间展开。 依托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罕见的高增长,中国的风机企业的存在感也逐渐提升。调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按企业把2021年的海上风机装机容量排出名次,中国企业垄断1~4位。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排在第5位。2017~2020年排在首位的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西班牙)仅排在第6位。 第1位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上海市)。作为上海电气集团的风力部门,2006年成立。优势是产品线丰富,从输出功率约1250千瓦到逾8000千瓦的风机都能生产。第2位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也成立于2006年,该企业在2021年起用了漂浮式风机。 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市场仍未全面启动。日本在2021年底政府推进的海上风力发电的公开招投标中,三菱商事的企业联盟在率先推出的3个海域全面中标,成为话题。日本政府还将在其他区域推进公开招标。日本把海上风力发电定位为能发挥岛国优势的可再生能源的王牌,提出在2030年之前促成1000万千瓦的项目。 即使在只有潜在市场的日本,采用中国风机的趋势也开始出现。 日本风力发电运营商Venti-Japan(秋田市)将讨论在富山县海域的项目采用中国生产的风机。原本计划采用日立制作所的风机,但随着日立制作所退出风机生产业务,不得不改变供应商。与迈向巨大化的欧美风机相比,中国生产的风机的尺寸更适合日本,这成为决定性因素。 在风机市场上,欧洲企业率先启动量产化和大型化,迅速降低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拥有巨大内需的中国企业则借助积极投资展开大量生产,不断提升技术和性能。正如此前中国企业在光伏面板领域借助相同方式席卷全球市场一样,中国风机企业有可能摆脱窝里横,在海外市场也与欧洲企业并驾齐驱。 2022年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或将强劲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称,以中国为中心,亚洲将新增装机590万千瓦,欧洲新增装机280万千瓦。虽然中国的增长势头放缓,但将继续承担拉动增长的工作。由于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欧洲生产的风机的成本上涨。在此背景下,能在国内获得大量原料和燃料的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将相对加强。 中国的海上风力发电正在快速增长(Xinhua-Kyodo) 中国企业的飞跃将影响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战略。日本将与欧美的风机企业合作,加快漂浮式风机的开发。描绘的路线图是在日本国内积累业绩,向可再生能源引进迟缓的东南亚等推销。 在中国,漂浮式风机的开发也迅速推进。如果中国巨大的内需开始出现接近饱和的迹象,中国企业或许会把距离较近的东南亚定为下一个增长市场。在与中国企业正面决胜负时,无法保证日本企业能占据优势。 为了避免失去增长市场,日本有可能在国内充分构建零部件的供应链,建立顺利推进海上风电场候选地点公开招标的机制,加快高效输送和存储电力的输电线及蓄电池的技术开发。日本为了磨练海上风力发电的竞争力,应该做的事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