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疼药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01
  • 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正被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且每日只需2分钱的非专利性抗感染药物在实验中能够杀死复制期和静止期(非复制期)耐药性结核杆菌,而当前只有很少几种抗结核药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对它们耐药的结核正在蔓延。

    PNAS已在线报道该研究成果,该发现给世界上约50万例已经对“标准抗结核治疗”耐药的肺结核患者带来了潜在新疗法。但研究者担心oxyphenbutazone(羟基保泰松)可能不会被用于结核的临床试验。

    在实验了上千种已被证实对结核杆菌有效的药物之后,Weill Cornell的Carl Nathan医生及其团队终于发现了羟基保泰松能杀死耐药性结核杆菌,他们称其“完全是个意外”。这种已经上市的药物将被重复利用,很快就会有关于它的新用途(抗结核)的实验。Dr. Nathan说:“如果能用羟基保泰松在TB病人体内做实验,也许它真的能拯救生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羟基保泰松在市面上作为一种专利药品被用于类风湿性疼痛的治疗,但到70年代,它失去了专利权,也失去了以往的市场统治地位。当前,想在美国开展该药的临床实验很困难,因为它已经非常过时了,目前也主要被当做兽药用于止痛。如果药厂认为该药品不能带来利润,那么他们就不会投钱进行临床实验。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该药仅被当做非专利性止痛药出售。此外,羟基保泰松的确已被证实有毒性。如果有更安全的药物可选,那么它也不是治疗疼痛的必须品。但当治疗TB时,它的主要毒性作用出现的概率比主要副作用出现的概率要小。”

    此外,目前抗结核治疗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即使正在接受治疗,结核菌在体内仍可以凭借一种静息(非复制)状态“躲避”治疗。因此了发现可攻击静止状态的结核杆菌的药物,Dr. Nathan的团队首先发现了四种可以使细菌在体内维持静息状态的情形:低氧状态,轻度酸性环境,进食脂质取代糖类,少量的天然保护分子NO。研究团队把这些情形复制到试管里,之后系统地测试了上千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在测试了5600种药物之后,他们发现了羟基保泰松。

    Nitazoxanide是一种高安全性的药物,正在申请专利用于抗感染。据Dr. Nathan说,关于如何实验它对TB的治疗已经开始有争论,但目前这些争论已经停止,源自与oxyphenbutazone同样的问题:在小鼠体内代谢太快,根本无法进行实验。

    Dr. Nathan认为在动物体内测试oxyphenbutazone与 nitazoxanide治疗TB完全没必要,因为在实验室中它们的抗TB效果已得到充分证实,而且在人体内的使用也相当安全。对于这种死亡率很高又缺乏治疗手段的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的使用迫在眉睫。

相关报告
  • 《评价孟加拉国以社区为基础的耐药结核病治疗》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24
    • 由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困难,耐药结核病威胁着全球结核病的控制。以社区为基础的耐药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cPMDT)能够降低结核病的治疗难度,但与该管理模型相关的数据还较为匮乏。基于此,来自美国CDC、孟加拉腹泻疾病国际研究中心、WHO孟加拉办事处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试图评估了孟加拉国于2012及2013年发起的cPMDT,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22日发表在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上。 在这项回顾性分析中,研究人员提取了与孟加拉国3个地区实施的超过6个月cPMDT涉及的所有患者相关的人口学、临床、微生物以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数据,并对通过非概率抽样得到的便利样本患者人群进行了访谈调查,用于了解他们对cPMDT的认识和看法。 研究人员通过对77名患者的病历进行审查发现,他们平均每隔1.35及1.36个月分别接收一次痰涂片和痰培养;在74名初始痰培养阳性患者中,70人(95%)的培养结果发生转变,其中有69人(93%)于第6个月之前的培养结果发生转变。在52名(68%)接收不良反应筛查的患者中,16人(21%)出现肌骨胳并发症、16人(21%)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8人(10%)发生听力损失、4人(5%)出现与精神病相关的不良反应;相反地,在60名接受访谈的患者中,55人(92%)自述有过肌骨胳并发症、54人(90%)自述有过恶心症状、36人(60%)自述发生听力损失、36人(60%)自述出现精神障碍。 综上所述,孟加拉国实施的耐药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看似是可行且在临床上是有效的,但是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不足还是会引起一些担忧。既然该项管理是在全国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不遗余力地优先进行不良反应监测。
  • 《多重耐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获得性广泛耐药性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01
    • 提升药物准入标准对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世界卫生组织绿灯委员会(GLC)曾于2000年开始提升药物准入标准并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细菌的获得性耐药。 为了评价GLC行动的成效,来自美国、泰国、秘鲁等国家的研究人员从9个国家(其中5个国家的药物满足GLC标准,其余4个国家的药物尚未遵从GLC的规定)挑选出自愿参与试验的832名耐多药结核病成年患者,并从治疗初始阶段到结束,每月都对进行痰培养、药敏试验和基因分型试验,以比较细菌对二线药物(SLDs)的获得性耐药例数。 在那些对特定SLDs没有耐药性基线的患者当中,有68人(8.9%)获得广泛耐药结核病、79人(11.2%)获得氟喹诺酮耐药性、56人(7.8%)对二线注射型药物(SLIs)产生耐药性,其95%CI值分别为0.27(0.16-0.47)、0.28(0.17-0.45)、0.15(0.06-0.39)-0.60(0.34-1.05),并且抗药风险会随着潜在有效药物数量的减少而上升。如果对耐药性基线和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控制,则获得广泛耐药结核病组的95%CI值为0.21(0.07-0.62)、获得氟喹诺酮耐药组的95%CI值为0.23(0.09-0.59)。 多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会存在对SLDs产生获得性耐药的重大风险,且会随着耐药性基线的升高而升高。当然,如果能够满足GLC发布的特定标准,则上述风险会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