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大豆苗期药害阈值及阻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6-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环境科学国际知名期刊《Biochar》(JCR 1区,IF: 13.1)在线发表题为“Biochar prevents soybean seedling injury caused by atrazine residue by regula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is herbicide in soil pore wa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明确了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对大豆的残留药害临界浓度阈值以及生物炭调控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浓度的预测模型,为科学防控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大豆幼苗的药害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可行性技术方案,对除草剂药害阻控理论及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莠去津是一种重要的除草剂品种,因广谱、高效、经济、选择性等优势而在农田中持续使用。然而,莠去津长残效的特性使玉米等前作作物施用莠去津后的土壤残留时常对敏感后作作物大豆产生药害影响,威胁我国大豆生产安全。目前,这一药害的浓度临界阈值尚不明确,污染阻控修复手段也相对缺乏。生物炭作为一种对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吸附活性的经济、绿色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团队前期研究已揭示了不同生物炭对莠去津的吸附机制,但其在农药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仍存在空白。本研究构建了莠去津对大豆药害阈值的确认方法,并探明莠去津对水培体系中的大豆幼苗的最大无效应浓度为0.1 mg/L;稻壳生物炭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的浓度,在红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黑土中,0.5%(w/w)生物炭使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的浓度从0.31、0.20、0.18、0.12、0.03 mg/L分别降至0.004、0.002、0.005、0.013、0.011 mg/L (P < 0.01)。回归分析表明,莠去津在孔隙水中的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生物炭施用量则呈现出幂函数相关关系,进一步利用孔隙水浓度、土壤含水量、生物炭修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总浓度间相关关系,构建了可用于预测孔隙水中莠去津浓度和指导生物炭阻控植物药害胁迫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4.1%,线性拟合斜率为1.0,拟合曲线的优度R2的为0.91,表明该模型对土壤孔隙水中的莠去津浓度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度。同时证实了0.5%(w/w)的生物炭添加可有效阻控土壤中2 mg/kg莠去津对大豆幼苗的药害。研究可为发展经济高效的药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ipp.caas.cn/kyjz/b8664c53bc9a4fc8b3c88bed67ee9ec8.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华侨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vectored Zika virus vaccine carrying E protei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合作期刊NPJ Vaccines上。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蚊媒传播。近年来,寨卡病毒在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爆发流行,已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我国在南美的务工人员也是我国输入性寨卡感染病例的主要来源。临床分析显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显著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寨卡病毒可感染脑部,损害神经组织,导致小头症及其它症状。因此,寨卡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但目前尚无批准使用的预防疫苗。 当前寨卡病毒疫苗的设计主要以包膜蛋白(envelope, E)为抗原靶标,前体膜蛋白(pre-membrane, prM)作为伴侣蛋白也常纳入疫苗设计。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al protein 1,NS1)虽然在寨卡病毒复制、致病中起关键作用,但尚无研究以其作为抗原靶标。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复制缺陷型2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探索了仅携带E,携带prM、E,携带prM、E以及NS1的三种疫苗策略。结果发现含NS1抗原组份的疫苗策略不仅在母鼠中有效抵御病毒血症,还能保护新生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体重减少、神经症状等,显著抑制病毒对新生鼠的感染。该研究表明prM、NS1的纳入可显著提升免疫保护效果,提示NS1可以做为寨卡病毒疫苗的抗原组份,值得进一步评估和开发。 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兴龙、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叶贤苗和瞿林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研究员、冯立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广东省与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
  • 《中国科学家推动“人工树叶”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8
    •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半透明光电阳极器件,能显著提升水氧化反应速率,提高太阳能水分解制氢效率,进一步推动更加高效耐用的“人工树叶”出现。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但存在间歇性的缺点。无偏压太阳能水分解技术利用太阳能直接驱动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能够高效地将间歇性的太阳能转化为可存储的氢气,被视为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潜在解决路径之一。然而,由于光电阳极水氧化反应速率较慢,限制了整体水分解的效率,成为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面对这一难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新能源化工团队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半透明光电阳极器件——半透明硫化铟光阳极。该器件独特的透明特性,在显著提升水氧化反应速率的同时,还能允许部分阳光穿透到达光电阴极,减少太阳光的无效能量损耗,有效解决了金属层的不透光效应与光生电子跨界面传输障碍之间的矛盾。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实验表明,得益于优异的半透明特性,该器件在完全依靠阳光驱动的独立系统中,实现了5.10%的太阳能—氢能转换效率,创下该类系统最高纪录。 该论文通讯作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拓表示,随着这一技术不断发展优化,更高效、便宜、耐用的“人工树叶”有望出现。它们可能覆盖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甚至可以在沙漠中建立大型“阳光制氢站”。 “太阳能水分解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氢能生产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开动的汽车、使用的能源将可能源自阳光和水的‘人工光合作用’,真正实现绿色循环。”王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