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如何布局氢能?东风打个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1
  •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竞争格局之下,东风公司以转型升级为突破,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把创新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4月10日,2023东风汽车品牌春季发布会暨第七届科技创新周在武汉开幕。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发布新能源跃迁成果以及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和东风氢舟氢动力三大品牌。

    2023东风汽车品牌春季发布会暨第七届科技创新周开幕

    随着双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节能与新能源成为大势所趋。2021年,东风公司发布了“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着力推进新能源和智能驾驶跃迁式发展,谋划绿色智慧出行蓝图。在平台开发方面,东风打造了三大电动化平台:M TECH猛士豪华电动越野架构、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DSMA多能源低碳节能模块化架构。技术创新方面,东风坚持超级混动(PHREV)、纯电、氢能并进的技术路线。在氢动力研发方面,东风打造了“氢舟”技术品牌,覆盖20-300KW,可满足乘、商不同车型的需求,推出了国内首款80kW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智能化技术方面,东风自主打造了中国首个全新一代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

    发布会上,东风公司发布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架构、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东风氢舟”氢动力技术三大品牌,科技实力全面开花结果。

    东风量子架构,搭载国内首创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覆盖车端、云端、生态端,实现软硬解耦、快速迭代,与客户共建“开发者平台”,支持客户随心定义用车场景,可支持L3+级自动驾驶,构建“车路云网”一体化服务生态,为客户打开开放、安全、进化的智慧汽车生活大门。目前,东风量子架构已完成全系列产品布局,未来将打造16款车型矩阵,达成100万台年产销规模。

    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E代表着电动、高效、节能和环保。马赫E主要由电驱、电池、补能三大产品平台组成。其中,马赫电驱具有“极致融合、高效高速、动力澎湃、智能控制”四大亮点,集20余项行业领先技术。采用碳纤维包覆转子技术的电机,转速可达30000转/分,与自主开发的SiC控制器匹配,系统最高效率可达94.5%,实现“高速高效”。马赫电池具有“长续航、高安全、超快充、极智慧”的产品特点。在快充方面,可以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在换电领域,东风首创T型旋转换电机构、柔性定位结构与长寿命液冷换电接口,换电仅需90秒,且实现10000次以上寿命。

    东风氢舟,包含东风氢元燃料电池系统和东风氢芯燃料电池电堆两个子品牌。东风氢舟以应用场景驱动,布局70kW、150kW和350kW三大氢动力平台产品,功率覆盖20kW-350kW。其中,350kW为国内领先的大功率平台,可以满足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车型的需求,实现全功率、全系车、全场景、全覆盖。

    东风氢芯,通过电化学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4T技术融合,构筑燃料电池制高点,为用户提供“超长耐久,全生命周期靠得住”的优质产品。东风氢芯历经全场景极限工况与耐久验证,攻克零下40度快速冷启动30秒、海拔4000米等严苛环境考验,铸就卓越品质,为客户带来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保障。

    目前,东风氢动力技术走在行业的前列,开创了5大优势:第一,成功开发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第二,率先完成国内首次70MPa带载碰撞试验;第三,荣获2022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获颁中国品牌首张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牌照;第五,截至2022年底,氢能领域发明专利累计298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

    此外,在发布会上,东风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了三大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领域构建智慧出行新生态。

    重大战略合作签约

    其中,与中移智行关于5G技术车联网行业应用、信息安全、智慧园区、自动化办公等领域的展开技术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汽车产品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的展开技术合作,与中兴通讯关于A1000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内核开发项目的展开技术合作等。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竞争格局之下,东风公司以转型升级为突破,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把创新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持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向世界一流车企迈进,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4093.shtml
相关报告
  • 《阿联酋全方位布局氢能产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1
    • 2021年度阿布扎比可持续发展周日前开幕。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国际性活动,今年的峰会着重强调了氢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峰会期间,阿联酋官宣了两大氢能合作:其一是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与两大主权基金组建氢能联盟,助推氢气在阿联酋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其二是阿布扎比可再生能源开发商马斯达尔与西门子等公司携手推进“绿氢”示范应用。至此,阿联酋氢能布局已全面铺开。 力求生产最低价“蓝氢” 作为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阿联酋希望通过碳捕捉、封存和应用(CCUS)技术扩大“蓝氢”生产规模。彭博社指出,阿联酋的目标是生产全球最低价的“蓝氢”,并期待通过发展氢能降低本国1/4的碳排放量。 “对产油大国而言,如果没有CCUS技术的应用,很难通过可靠有效的方式实现气候目标。”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兼ADNOC首席执行官Sultan Al Jaber表示,“凭借我们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碳捕捉能力,我们能够跻身全球成本最低、产量最大的‘蓝氢’生产商之列。” Sultan Al Jaber透露,ADNOC刚刚与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将探讨在燃料氨和碳循环利用方面的合作,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作为传统产油国,阿联酋拥有量多价低的油气资源,这使得其“灰氢”生产颇具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如果有效配合碳捕捉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蓝氢”规模化生产,还能极大降低阿联酋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据了解,阿联酋是中东地区首个致力于全产业链减少排放的国家。该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2016年的水平减少24%。阿联酋的氢气潜在出口市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地区。 行业分析机构标普全球普氏指出,海湾地区具有生产低成本氢气的有利条件,阿联酋又是该地区清洁能源行业的领军者,不管是“蓝氢”还是“绿氢”,该国都具备理想的发展条件。 加速氢气生产和出口,可以支持阿联酋实现经济多元化和低碳能源转型目标,确保该国在能源市场的强势地位。 不过,阿联酋要实现氢能贸易的正增长,还需要解决运输和储存技术、认证制度和市场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西班牙副总理兼生态转型和人口挑战部部长Teresa Ribera接受阿联酋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西班牙愿意与阿联酋在氢气生产和海上存储方面分享成果和经验,以实现优势互补。 组建氢能联盟 阿联酋国家氢能联盟的落地,可以为该国氢能产业发展制定详细路线图,助推氢气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1月20日,ADNOC与阿联酋两大主权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和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ADQ)宣布成立国家氢能联盟,将利用各自的行业优势,建立实质性的氢能经济,旨在将阿联酋打造成一个可信赖的氢气出口国。 根据合作协议,ADNOC将利用其现有产能,独立主导“蓝氢”发展,穆巴达拉通过旗下子公司马斯达尔、广泛的技术和投资伙伴网络为“绿氢”布局出谋划策,ADQ则将整合其能源价值链上的投资组合公司,包括阿布扎比港口、机场、铁路,以及阿布扎比国家能源公司和阿联酋核能公司等,支持国家氢能联盟的运转。 ADNOC在氢气生产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可以巩固其作为主要天然气储备持有者和生产者的领先地位。目前,该公司每年为下游业务生产约30万吨氢气,计划将年产量扩大到50万吨以上。 据悉,ADNOC计划未来5年斥资1220亿美元,旨在到2030年将石油生产能力从目前的400万桶/日提高至500万桶/日,并使阿联酋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 穆巴达拉指出,发展氢能经济是阿联酋的一个自然命题,该国在整个能源价值链上的良好记录和工业能力,加上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不断增长的本地和出口需求,意味着在建立氢能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组建国家氢能联盟将深化阿联酋的氢能经济,使其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的氢能需求。”ADQ首席执行官Mohamed Hassan Alsuwaidi强调。 “绿氢”应用将遍布陆海空 虽然“绿氢”生产优势远不如“蓝氢”,但阿联酋在“绿氢”方面的布局也没有落下。就在国家氢能联盟成立的同一时刻,马斯达尔与德国西门子能源、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等公司达成了“绿氢”生产合作,将在马斯达尔市的Al Dhafra区开发一个装机2吉瓦的太阳能农场,同时建立一个氢气生产示范工厂,为建立本地的氢气专业技术和工业基地铺平道路。 马斯达尔市是位于阿布扎比附近的一座新城,原计划2016年完工,目前已延期至2025年,整个城市将完全依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运转,城市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预计将是全球首个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的“零碳排”“零废弃”“零辐射”的城市。 马斯达尔与西门子能源、日本丸红达成的“绿氢”合作,首阶段将专注于为马斯达尔市乘用车和公共汽车生产“绿氢”,第二阶段将投建一座煤油合成厂,旨在将“绿氢”转化成可持续航空燃料以及海运脱碳燃料。 马斯达尔首席执行官Mohamed Jameel Al Ramahi表示,“绿氢”是脱碳战略的“游戏规则改变者”。“阿联酋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上我们在能源行业的基础设施、资源储备和知识技术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全球氢能经济的关键参与者。”他强调。
  • 《成都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8
    •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深入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3年将投资17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运行时速160公里、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今年3月,“成都造”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运行试验,其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箱”,正是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不仅于此,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广阔。今年6月底,首批1000辆氢燃料自行车将投放至成都的锦江区、新都区,市民可体验“用100克氢气畅行约100公里”的“黑科技”。 这是成都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缩影。今年以来,成都发布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氢能已成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推进建圈强链,聚集100余户上下游企业 “这款氢燃料自行车的动力来自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燃料电池系统发电驱动车辆运行。”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坤介绍,该自行车车座下有一台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无污染且续航更持久,将为出行提供新选择。 距离轻绿科技大约20公里,是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见长的荣创新能。走进荣创新能的标准车间,初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形似储物柜,另一旁的二代、三代产品经迭代尺寸已缩至行李箱大小。应用于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正是其三代产品。 “不仅尺寸变小了,三代产品功率还升至220千瓦,最大氢能转化效率更提高到65%。”荣创新能副总经理谈剑钊表示,模块化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应用广泛,大型高速列车、大型船舶、重卡等都可使用,国内许多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 作为荣创新能的配套企业,燃料电池空压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势加透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坐落于新都区。该公司已突破高性能气动设计、高功率密度高速电机及高频电控等六大技术瓶颈,实现空压机每分钟3万转甚至10万转的转速,占据了国内空压机市场超七成的份额。 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电池系统到细分技术,新都区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10家企业聚集。“我们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聚集100余户氢能关联上下游企业,涵盖制氢装置、储氢压力容器、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多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新都区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培育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发力前沿产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在氢能赛道,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在郫都区,东方氢能产业园将打造为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东方氢能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近日接近尾声;同时,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也即将落成。 “东方氢能产业园将引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等。”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介绍,园区还将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产学研’方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开展合作。” 另一个氢能产业园——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正在龙泉驿区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是成都最大的氢能产业综合体,也是城市绿色能源、创新制造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聚集地。”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滔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涵盖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中试生产等全产业链的载体空间,努力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科研”“转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两座产业园的规划修建中,这背后是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 “我们已培育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涉及氢能高校院所10余户,吸引多位知名氢能领域院士专家。”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产业价值,2023年成都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0%。 竞速“氢”赛道,未来3年总投资170亿元以上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加大力度给政策、给场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关键装备方面优势突出。储氢装备、加氢设备、天然气制氢装置等,成都在全国处于前列——厚普股份加氢设备市场占有率达20%;中材科技成功开发70兆帕车用压缩氢气气瓶,储氢瓶市场占有率达22%。 示范试点方面有序推进。成都已经聚集了一汽丰田、成都客车、重汽王牌等7户氢能源车生产企业,具备氢能公交、中重型卡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生产能力,已累计生产689辆氢能源车,建成加氢站5座,投运1860吨/年碱性电解水制氢工厂等。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发展氢能产业,成都又将如何进一步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未来3年,成都将推进氢能相关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实施包括绿氢示范带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集链成群工程、场景应用拓展工程、基础设施攻坚工程、产业生态培育工程等在内的“六大工程”。其中,成都将加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创建第三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应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绿电制氢储氢发电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氢能源轨道交通示范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