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进口减少近千亿颗,美系芯片再遭重击,韩国芯片出口暴跌》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4
  • 日前韩国公布出口数据指2月份前20天的芯片出口暴跌43.9%,主要是对中国的芯片出口下降所致,这显示出中国芯片进口持续减少正对美系芯片造成重击。

    2022年中国的芯片进口数据显示进口量减少了970亿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随着中国减少芯片进口,美韩芯片企业均遭受沉重打击。

    2022年美国两家芯片企业Intel、美光出现亏损,这是Intel近20多年来的首次亏损,美光也创下近几年的新低纪录,其他美国芯片企业如AMD、高通、NVIDIA等都出现业绩下滑,直接导致美国多家芯片企业的市值腰斩,美国芯片行业损失了1.5万亿市值。

    除了美国芯片遭受打击,韩国芯片也遭受了打击,2022年7月份、8月份韩国的芯片出口就衰退了两成多,整个下半年韩国的芯片出口都在萎缩,芯片是韩国的重要出口大宗商品,芯片出口萎缩导致韩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今年2月份前20天的芯片出口数据则显示出韩国芯片遭受的打击进一步扩大,芯片出口进一步衰退,而韩国芯片出口有大约六成面向中国市场,随着韩国芯片出口的大幅减少,韩国芯片企业已蒙受了巨额损失。

    2022年Q4韩国的SK海力士净损失46%,由盈转亏,净亏损达到192亿元人民币,为它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为了确保资金链安全,SK海力士计划今年大幅减少资本开支,显示出中国市场的需求减少对它的打击多么沉重。

    韩国三星则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企业,遭受的打击也相当大,2022年Q4的业绩显示三星的半导体业务营收下降24%,净利润则暴跌97%,已接近亏损边缘,半导体业务是三星的最大利润来源,半导体业务的萎缩对三星的业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韩国存储芯片的出口萎缩,在于中国正力推国产芯片替代,近几年来受美国芯片规则的影响,中国大力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而存储芯片恰是中国芯片取得突破的一个行业,短短6年时间,中国存储芯片从无到有,2022年估计已位居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第六名,技术上则成功反超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存储芯片企业。

    除了存储芯片取得突破之外,模拟芯片、射频芯片、GPU芯片、服务器芯片都打破了空白,中国的芯片日产能突破10亿颗,芯片自给率提升至三成以上,直接导致美国相关的芯片企业库存激增、业绩衰退,与美国紧密合作的韩国存储芯片同样蒙受损失也就在情理之中。

    正如美国富豪比尔盖茨所说,美国限制中国芯片将导致美国芯片蒙受巨额损失,而中国芯片将会加速发展,如今这些现象无疑印证了比尔盖茨的说法,而且中国计划到2025年将芯片自给率进一步提升至七成,美系芯片受到的冲击将会进一步加大。

相关报告
  • 《分析机构:中国芯片,预计大跌18%》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据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终端,制造业,智能,智能,202 据 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 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降至2022年的31%和2023年的29%。不过,即使市场份额下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 中国 IC市场规模及中国IC产值变化 (来源: TechInsights) 另一方面, 2022年中国IC制造业产值(外资制造业产值与中资制造业产值之和)将达到300亿美元规模,其中中资制造业产值总部设在中国的半导体制造商将达到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 2022年全球IC市场规模、中国IC市场规模、中国IC生产规模,其中中资企业生产规模 (来源: TechInsights) TechInsights估计,虽然中国资本到2022年将产生152亿美元的收入,但中芯国际等代工厂的收入将达到112亿美元,而IDM将产生40亿美元的收入。SK海力士、三星、台积电、联电等在中国大陆设有晶圆厂的外资企业预计营业额达148亿美元。 据 TechInsights预测,随着2024年后全球IC市场复苏,中国外资和中国IC制造商合计价值将从2022年占中国IC市场的18.2%增长到2027年的26.6%。 中国芯片进出口最新数据,开始回温 2023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IC)总量为2702亿颗,同比下降16.8%,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实施了更严格的贸易限制,但仍呈现温和改善趋势。 芯片上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 18.5%,芯片前三个月的进口量则同比下降22.9%。海关总署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仅 7月份中国就进口了424亿颗集成电路,环比增长2.6%。 该数据发布之际,中国国内芯片市场正从消费需求低迷和各种经济逆风中缓慢复苏。 据技术研究公司 IDC统计,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幅收窄,降幅为 2.1%,原因是苹果 iPhone 14 的折扣帮助刺激了当地需求,以及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重返市场前五名。 中国国内芯片产量也在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6月份,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22亿颗,同比增长5.7%,4月份出现16个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增长。前 7个月,芯片进口总额下降21.6%至1913亿美元,而上半年下降22.4%。相比之下,同期中国整体进口额下降了 7.6%。 据报道,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总额在前七七个月暴跌了 24.7%。据报道,华盛顿要求韩国向该国存储芯片制造商施压,要求其不要填补中国因北京禁止销售某些美光科技存储芯片而造成的市场缺口。 根据海关数据,这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的,其次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进口下降了 22.8%。芯片工具制造商尼康和东京电子的总部日本从7月下旬开始限制23种芯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出口。 因此,随着本土芯片制造商争相囤积重要机器,中国 6 月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环比激增 40% 以上。另外, 1-7月,集成电路出口量1517亿颗,同比下降8.3%,芯片出口总值下降17.2%。 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下跌 17.3% 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今天宣布,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总计 1,245 亿美元,比 2023 年第一季度增长 4.7%,但比 2022 年第二季度下降 17.3%。 “尽管 2023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仍落后于去年总量,但 6 月份收入连续第四个月上升,环比稳步增长,这让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市场将继续反弹”,SI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Neuffer 说道。 从地区来看,美洲 (4.2%)、中国 (3.2%)、日本 (0.9%) 和欧洲 (0.1%) 的月度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亚太/所有其他地区 (-0.5%) 略有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欧洲(7.6%)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但日本(-3.5%)、美洲(-17.9%)、亚太/所有其他地区(-20.4%)和中国(-24.4%)均下降。 2023年,半导体将下滑双位数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早前曾预计,2023年半导体销售额将下降10.3%,但2024年有望反弹11.9%。这一预测源于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预测数据。 WSTS预测报告显示,由于通胀加剧以及智能手机、PC等终端市场需求疲弱,导致内存需求预估将呈现大幅减少、逻辑芯片需求萎缩。因此,将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值由2022年11月份预估的下降4.1%下调至下降10.3%,销售金额从5565.68亿美元下调至5151亿美元。 按产品种类划分, 2023年芯片全球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4530.41亿美元下调至4128.32亿美元;分立半导体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350.60亿美元上调至359.04亿美元。WSTS指出,并非所有半导体需求都持续低迷。与电动 汽车 、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需求将保持强劲,而需求急剧攀升的生成式AI也推升部分逻辑芯片需求。 根据 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将下降11.2%。数据显示,2022年,市场总额为5996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0.2%。半导体市场的短期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达到5320亿美元。 Gartner业务副总裁Richard Gordon表示:“由于经济逆风持续,终端市场电子产品需求疲软正从消费者蔓延到企业,创造了一个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此外,芯片供过于求正在推高库存并降低芯片价格,这加速了今年半导体市场的下滑”。 内存行业正在应对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剩的问题,这将继续对 2023年的平均销售价格(asp)构成巨大压力。存储器市场预计总额为923亿美元,2023年将下降35.5%。但是,它有望在2024年反弹,增幅为70%。 尽管 DRAM供应商的比特产量持平,但由于终端设备需求疲软和库存水平高,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RAM市场都将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Gartner分析师预计,2023年DRAM收入将下降39.4%,达到476亿美元。市场将在2024年转向供应不足,随着价格反弹,DRAM收入将增长86.8%。 Gartner预计,NAND市场的动态将与DRAM市场类似。需求疲软和大量供应商库存将造成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到2023年,NAND收入预计将下降32.9%,达到389亿美元。到2024年,由于供应严重短缺,NAND收入预计将增长60.7%。 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半导体市场停滞不前。到 2023年,市场将占半导体收入的31%,总额将达到1676亿美元。 与此同时,汽车和工业、军事 /民用航空航天半导体市场都将实现增长。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增长13.8%,到2023年将达到769亿美元。
  • 《全球芯片行业即将崩盘,美国芯片将受重击,中国制造或受益》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18
    • 早前光刻机巨头ASML表示芯片供应紧张将延续,然而日前外媒再有分析师认为全球芯片产业已出现转折,明年全球芯片就将大跌超两成,芯片将转向供给过剩,这对于美国芯片产业来说恐怕将是重大打击,而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或许反而是好消息。 其实芯片供给过剩的迹象在今年初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市场2月份的手机出货量大跌之后,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就根据产业链的情况指出手机芯片已出现过剩,产业链的芯片库存可以维持未来6-9个月的需求。 面对这种境况,ASML的高管仍然嘴硬认为芯片需求仍然紧张,光刻机需求高涨的局面还会持续,然而ASML自己公布的一季度业绩却显示光刻机交货量大跌,导致它的营收下跌19%,净利润同比腰斩。 随后其他行业也出现不妙的迹象,其中中国市场4月份的汽车销量同比下跌47.6%,电视销量也在下跌,此前在2021年反弹的PC也开始出现下跌,加上手机,这几大对芯片需求较强的产业都出现衰退的迹象,很难相信对芯片的需求仍然会紧张。 事实上此前一年多时间的芯片供应紧张,就有业界人士认为并非是需求增加所致,而更可能是因为由于美国的影响导致诸多行业的企业担忧芯片供应问题而大举囤货,囤货引发芯片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随后投机资金也开始囤货加入炒作,加剧了芯片供应紧张。 如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囤货,诸多行业产品的销量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滑了,自然就导致企业囤积的芯片库存严重,芯片需求紧张局面缓解导致投机资金囤积的芯片也就到了出货的时候,这反而加剧了芯片供给过剩的问题。 如果芯片转向供给过剩,那么对美国将是巨大的打击,因为美国占全球芯片市场近五成的份额,而且芯片产业已是美国制造剩下的占有优势的产业,芯片价格的下跌势必进一步打击美国芯片产业。 对美国芯片产业的另一大打击则是它主要属于高端芯片,一旦全球芯片过剩,制造业为了降成本反而会减少对高价芯片的采购量,这对于价格昂贵的美国芯片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影响。 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将会带来几大利好,首先是芯片价格的下降可以降低中国制造的成本压力,此前的芯片价格持续上涨对于向来以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来说造成较大的打击。 其次是此前芯片供应紧张,美国芯片企业当然会优先供应给占据优势的欧洲汽车、美国苹果手机和韩国三星等可以给出更高价钱的企业,芯片供给过剩,那么中国制造在芯片供应方面将减少了压力。 再次是对刚刚取得不小成就的中国芯片带来支持,中国芯片与中国制造一样都拥有成本优势,这些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芯片在技术方面显然无法与美国芯片竞争,但是在芯片供给过剩阶段,中国芯片却可以凭借价格优势获得更多市场,进而推动中国芯片进一步发展。 最后一个就是芯片供给过剩,其他国家的芯片产能扩张必然会放缓乃至停止,那么当下中国难以买到光刻机的局面也就有可能转变,甚至光刻机企业得求着仍然在扩张产能的中国芯片产业购买光刻机,韩国的三星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就在于它总是逆周期扩张,这可成为中国芯片的借鉴。 可以说芯片供给过剩对美国芯片来说将是重大打击,而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芯片来说反而会成为利好。 这个在2020年的时候曾经在液晶面板行业出现过,当时由于全球消费者收入下降,消费者对高价OLED电视需求下滑,对价格实惠的液晶电视需求增加,结果让刚刚在2018年取代韩国面板成为全球最大液晶面板企业的京东方等中国面板企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