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机构:中国芯片,预计大跌18%》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据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终端,制造业,智能,智能,202
    据 TechInsights统计,中国自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IC消费市场以来一直保持地位,2021年达到峰值1773亿美元,但2022年将同比下降7.3%。除了2023年的1644亿美元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新冠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监管收紧的影响,预计2023年将萎缩18%至13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 IC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34%下降至2022年的31%和2023年的29%。不过,即使市场份额下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


    中国 IC市场规模及中国IC产值变化
    (来源: TechInsights)

    另一方面, 2022年中国IC制造业产值(外资制造业产值与中资制造业产值之和)将达到300亿美元规模,其中中资制造业产值总部设在中国的半导体制造商将达到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

    2022年全球IC市场规模、中国IC市场规模、中国IC生产规模,其中中资企业生产规模
    (来源: TechInsights)

    TechInsights估计,虽然中国资本到2022年将产生152亿美元的收入,但中芯国际等代工厂的收入将达到112亿美元,而IDM将产生40亿美元的收入。SK海力士、三星、台积电、联电等在中国大陆设有晶圆厂的外资企业预计营业额达148亿美元。

    据 TechInsights预测,随着2024年后全球IC市场复苏,中国外资和中国IC制造商合计价值将从2022年占中国IC市场的18.2%增长到2027年的26.6%。

    中国芯片进出口最新数据,开始回温

    2023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IC)总量为2702亿颗,同比下降16.8%,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实施了更严格的贸易限制,但仍呈现温和改善趋势。
    芯片上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 18.5%,芯片前三个月的进口量则同比下降22.9%。海关总署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仅 7月份中国就进口了424亿颗集成电路,环比增长2.6%。
    该数据发布之际,中国国内芯片市场正从消费需求低迷和各种经济逆风中缓慢复苏。

    据技术研究公司 IDC统计,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幅收窄,降幅为 2.1%,原因是苹果 iPhone 14 的折扣帮助刺激了当地需求,以及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重返市场前五名。

    中国国内芯片产量也在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6月份,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22亿颗,同比增长5.7%,4月份出现16个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增长。前 7个月,芯片进口总额下降21.6%至1913亿美元,而上半年下降22.4%。相比之下,同期中国整体进口额下降了 7.6%。

    据报道,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总额在前七七个月暴跌了 24.7%。据报道,华盛顿要求韩国向该国存储芯片制造商施压,要求其不要填补中国因北京禁止销售某些美光科技存储芯片而造成的市场缺口。

    根据海关数据,这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的,其次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进口下降了 22.8%。芯片工具制造商尼康和东京电子的总部日本从7月下旬开始限制23种芯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出口。

    因此,随着本土芯片制造商争相囤积重要机器,中国 6 月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环比激增 40% 以上。另外, 1-7月,集成电路出口量1517亿颗,同比下降8.3%,芯片出口总值下降17.2%。

    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下跌 17.3%

    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今天宣布,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总计 1,245 亿美元,比 2023 年第一季度增长 4.7%,但比 2022 年第二季度下降 17.3%。

    “尽管 2023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仍落后于去年总量,但 6 月份收入连续第四个月上升,环比稳步增长,这让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市场将继续反弹”,SI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Neuffer 说道。



    从地区来看,美洲 (4.2%)、中国 (3.2%)、日本 (0.9%) 和欧洲 (0.1%) 的月度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亚太/所有其他地区 (-0.5%) 略有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欧洲(7.6%)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但日本(-3.5%)、美洲(-17.9%)、亚太/所有其他地区(-20.4%)和中国(-24.4%)均下降。



    2023年,半导体将下滑双位数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早前曾预计,2023年半导体销售额将下降10.3%,但2024年有望反弹11.9%。这一预测源于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预测数据。
    WSTS预测报告显示,由于通胀加剧以及智能手机、PC等终端市场需求疲弱,导致内存需求预估将呈现大幅减少、逻辑芯片需求萎缩。因此,将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值由2022年11月份预估的下降4.1%下调至下降10.3%,销售金额从5565.68亿美元下调至5151亿美元。

    按产品种类划分, 2023年芯片全球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4530.41亿美元下调至4128.32亿美元;分立半导体销售额自前次预估的350.60亿美元上调至359.04亿美元。WSTS指出,并非所有半导体需求都持续低迷。与电动 汽车 、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需求将保持强劲,而需求急剧攀升的生成式AI也推升部分逻辑芯片需求。

    根据 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将下降11.2%。数据显示,2022年,市场总额为5996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0.2%。半导体市场的短期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达到5320亿美元。

    Gartner业务副总裁Richard Gordon表示:“由于经济逆风持续,终端市场电子产品需求疲软正从消费者蔓延到企业,创造了一个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此外,芯片供过于求正在推高库存并降低芯片价格,这加速了今年半导体市场的下滑”。

    内存行业正在应对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剩的问题,这将继续对 2023年的平均销售价格(asp)构成巨大压力。存储器市场预计总额为923亿美元,2023年将下降35.5%。但是,它有望在2024年反弹,增幅为70%。

    尽管 DRAM供应商的比特产量持平,但由于终端设备需求疲软和库存水平高,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RAM市场都将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Gartner分析师预计,2023年DRAM收入将下降39.4%,达到476亿美元。市场将在2024年转向供应不足,随着价格反弹,DRAM收入将增长86.8%。

    Gartner预计,NAND市场的动态将与DRAM市场类似。需求疲软和大量供应商库存将造成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到2023年,NAND收入预计将下降32.9%,达到389亿美元。到2024年,由于供应严重短缺,NAND收入预计将增长60.7%。

    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半导体市场停滞不前。到 2023年,市场将占半导体收入的31%,总额将达到1676亿美元。
    与此同时,汽车和工业、军事 /民用航空航天半导体市场都将实现增长。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增长13.8%,到2023年将达到769亿美元。


  • 原文来源:http://www.ca800.com/news/d_1o4req85ake61.html
相关报告
  • 《ASML再遭重击,中国芯片成救命稻草》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9
    • 外媒报道指美国芯片企业美光已量产无需EUV光刻机的1β(1-beta)制造工艺,主要是因为ASML的EUV光刻机实在太昂贵了,它希望绕开EUV光刻机来降低生产成本,这对ASML来说无疑是又一个重大打击。 业界都清楚光刻机非常昂贵,第一代EUV光刻机售价达到1.2亿美元,第二代EUV光刻机更将达到4亿美元,昂贵的EUV光刻机让芯片制造企业难以承受,但是为了推进先进工艺,它们还是无奈接受。 不过在诸多芯片制造企业当中也有另类,日本的存储芯片企业铠侠就开辟了无需光刻机的芯片制造工艺NIL,据悉铠侠早已将NIL工艺投入生产,大幅降低了成本,如今NIL工艺已达到10nm以下,预计可以应用于5nm工艺生产。 日本成功开发无需光刻机的NIL工艺给全球芯片行业带来启发,不过美光研发的1β(1-beta)制造工艺仍然需要ASML的DUV光刻机,只是绕开了价格昂贵的EUV光刻机,据悉美光的1β(1-beta)制造工艺可以提高能效15%,存储密度则提升35%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美光研发出绕开EUV光刻机的芯片制造工艺,未来或许几家存储芯片企业三星、SK海力士等也会跟进,毕竟如今存储芯片价格大跌,降低成本成为存储芯片企业生存的关键,如果三星和SK海力士不跟进,那么它们将可能因为成本问题而落后于美光。 EUV光刻机是ASML赖以自豪的先进技术,全球仅有ASML能生产EUV光刻机,日本两家光刻机企业佳能、尼康只能生产DUV光刻机,然而ASML如今却已面临EUV光刻机难卖的局面。 台积电已关闭4台EUV光刻机,目前还面临着先进工艺产能过剩,为此以要求员工休无薪假期;Intel则已完成Intel 4工厂建设;三星的3nm工艺投产后面临无客户的问题,这三家购买EUV光刻机的大客户都不可能继续采购,如今美国芯片企业美光又宣布绕开EUV光刻机,那么ASML的EUV光刻机还能卖给谁? ASML或许该考虑中国芯片客户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ASML无法对中国出售EUV光刻机,然而如今环境下,中国大陆以外的芯片制造企业都已不可能采购EUV光刻机,而ASML本来还计划倍增EUV光刻机产能,那么它如果还不能对中国出售EUV光刻机,这些EUV光刻机就会成为库存。 全球芯片行业的衰退也给ASML带来压力,过去两年全球大举扩张芯片制造产能,ASML由此获得厚利,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芯片行业步入下行阶段,芯片制造企业不仅不会扩张产能,还在收缩产能,而中国大陆则为了推进芯片自给率继续推进产能扩张,可以说中国芯片已是ASML的救命稻草。 这个时候ASML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了,如今的ASML确实处于辉煌顶峰,然而2005年之前它可是为生存而发愁,它也不想再回到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吧,面对中国芯片市场这个大蛋糕,它需要考虑下如何打破限制而对中国出售EUV光刻机的问题了。
  •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分析和展望》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4-25
    •   技术的进步是历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而人类社会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下进入智能化社会,即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作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芯片,其发展状况如何,未来的走向又是如何,这是本文希望共同探讨的话题。   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驱动因素   Donella H. Meadows在她的《系统之美》一书中指出,“面对问题,善于系统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数据,了解系统的历史及其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因此,对于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很有必要先回顾下其今世前身以及背后的驱动因素。笔者总结了以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纵观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下因素在人工智能的“三次两落”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算法(A-Algorithm):当前这一波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崛起,尤其是在图像和语音等方面的出色表现。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引擎。大数据(B-Big Data):当前这一波的人工智能,更多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因此,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有可能站在这波人工智能的前沿。数据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资产和生产资料之一,它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能源。计算能力(C-Computing Power):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算法和基于并行计算的深度学习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摩尔定律的数十年发展让计算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效支撑了这波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场景(S-Scenarios):人工智能的长期发展必须能反哺给行业并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以及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浪潮,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许多实际可行的应用场景,这将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   因此, ABCs因素的组合正推动这波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崛起,并相信会让这一波持续的时间更长,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也将更为深远,“人工智能最终会像电力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中国人工智能的市场分析   我们可以将以上的ABCs模型映射到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分析上去。在经历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追赶之后,中国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大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数据量的20%-25%。而推动这一波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数据。另外,中国政府正通过《中国制造2025》、数字中国等政策推动中国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转型,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因此在这一波人工智能的大潮中,中国正站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   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市场的精准分段。而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可以大致分成数据中心/云端训练和推理、边缘(雾)计算推理(和训练)以及设备端的推理等三个大类四个小类。数据中心/云端训练和推理的市场机会已被业界广泛接受,并随着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而进一步迎来爆发式增长。由于在云端,尤其是训练部分需要更大的灵活度来迎合不可预期的应用和数据增长,预计英特尔CPU+AI加速卡的计算平台将进一步发展,其中推理部分的计算平台,尤其是在应用场景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将CPU和低功耗AI加速芯片的多芯片合封的MCP(Multiple-chip Package)将是未来的一个选择。在设备端侧推理部分,由于要求较好的功耗控制、尺寸大小以及性价比,预计集成AI加速IP的SoC将最终是一个趋势。在市场层面,一些大的领导企业如苹果、华为等正研发类似方案应用到他们最新的智能手机产品上。由于市场趋势相对明确但应用模式仍需要时间去创新和推广,该市场段仍处于成长阶段。 对于边缘(雾)计算,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该市场正成长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市场机会,但还处于市场的起始阶段。该市场段具有相对复杂的应用场景,其相应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也将呈现多样化方案。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和趋势   在政府和市场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正引来一个高潮,而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创业型公司:该类公司的领军人物一般具有较强的人工智能背景,在商业意识和技术研发方面有较好的平衡,如地平线(Horizon)、上海熠知(ThinkForce)、探境科技(IntEngine)等。目前,这批参与者的数量正在快速成长。大型的市场领导者/互联网公司:以TAB(Tencent、Alibaba、Baidu)+华为等为主导。由于拥有自己的数据集、算法和应用场景,他们计划开发更适合的人工智能芯片来优化他们的算法和业务。由于具有雄厚的财力、研发能力和数据/应用场景,预计该类参与者将成为中国甚至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重要力量。老牌的芯片公司:这类公司以华为海思、瑞芯微等为代表。他们具有非常好的SoC设计经验和客户,正研发集成了人工智能加速IP的SoC芯片。高校/研究院背景的创业型公司:由于高校在过去的数十年一直坚持人工智能的芯片设计的基础研究,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当前正和产业资本相结合推动其技术的产业转化,如寒武纪(Cambricon)、深鉴科技(DeepHi)、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等。   结合本文提出的市场模型,根据相关公开资料,在此对中国本土人工智能的芯片做了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当前本土芯片公司的产品分布了人工智能的整个市场段。在数据中心/云端训练和推理芯片部分,以Baidu、Alibaba、华为、Cambricon、BitMain和ThinkForce等为代表,但除了Bitmain的推理芯片,其他的芯片都还在研发中。考虑到TAB+华为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相信他们最终将会在数据中心/云端推理芯片方面获取一定的地位。而在设备端的推理芯片部分,创业芯片公司较为集中,其性能和功耗都和海外同类产品可以匹配,但预期该市场段未来竞争将较为激烈,并最终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和建议   当前的人工智能正处于产业化的早期阶段,所有的国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中国政府从上至下给予了人工智能高度的关注,完成了一系列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而拥有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主权的管理以及应用场景的本土化,也必将进一步助力中国本地芯片公司的崛起。而作为扎根中国的外资企业们,也应积极投身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大潮之中,在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和本土公司开展共赢合作,共同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