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峰情景预测: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6-30
  •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基于1980—2022年的经济与能源消费数据,构建了STIRPAT拓展多元非线性模型,并采用岭回归方法进行分析,考察了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等七个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模型预测了2023—2035年三种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多个因素对碳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些因素的作用发生变化;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计将在2028—2032年间达峰,峰值约为116.6亿至127.5亿吨,在基准情景下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120.4亿吨。
  • 原文来源:http://www.hjkx.ac.cn/hj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50705&flag=1
相关报告
  • 《中国石化发布《中国能源展望206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2
    •  12月28日,据中国石化新闻办消息,中国石化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能源展望2060》,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公开发布能源中长期展望相关成果。研究成果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预计2030-2035年达峰,峰值约60.3亿吨标煤,2060年降至约56亿吨标煤,预计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峰,剔除原料用能的固碳部分后,峰值约99亿吨,2060年降至17亿吨,将通过CCUS、碳汇等实现碳中和。研究成果为我国能源行业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   《中国能源展望2060》是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从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变化的历史关系出发,从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技术进步、政策引导四方面剖析了能源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影响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研判了主要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及能源转型发展进程,提出了“能源平衡三角”的概念体系,并以能源三角动态平衡为基础,展望我国能源转型路径,构建了安全挑战、绿色紧迫、协调发展三个能源转型发展情景。基于模型预测和综合分析,分别给出了我国从当下到2060年,各主要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及碳排放的预测、一次能源分品种消费的预测,以及关键终端用能部门的能源品种消费趋势判断。   中国石化总经理赵东表示,《中国能源展望2060》是中国石化探索回答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石化对能源演变规律的观察与思考、对未来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的系统判断。中国石化愿同各方一道,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更多高水平、更多高质量的能源研究成果、能源发展成果不断涌现,携手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表示,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是能源化工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软科学智库,深耕能源化工领域研究,为我国能源与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能源展望2060》理性研判能源转型和中长期能源需求,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科学谋划转型发展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 《基于逆累加灰色断点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22
    •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面临重大考验。因此,合理预测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至关重要。考虑到经济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冲击,将时间断点引入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并从累积方法和背景值两个方面优化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带有反向累积的灰色断点模型。根据对中国碳排放量的计算,预测了2023年至2030年的碳排放强度。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添加时间断点,新模型准确预测了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未来趋势,进一步体现了建模过程中信息优先的原则。 2. 在COVID-19的外部影响下,中国GDP的增长率进一步放缓,四个地区的碳排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北地区的碳排放开始逐渐下降,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加速。 3. 从2023年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将大幅下降。预计2025年的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减少13.2%,2030年减少22.6%。其中,东北地区的降幅最大,东部地区最小。然而,在当前条件下,中国仍难以完全实现2025年和2030年的减排目标,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减排方面面临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