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纪录片《绿色江源》《中华水塔》首发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31
  • 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情真意切!7月25日,青海省两部综合反映三江源生态的专题纪录片《绿色江源》《中华水塔》在西宁首发。

    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时间,为了充分反映三江源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让大家身临其境般感受三江源的气魄,三江源的美,把三江源的山美、人美、自然之美充分地展现给世人,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加紧工作,积极筹划,组织开展了《绿色江源》《中华水塔》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在历时两年多时间内,两部专题纪录片的拍摄足迹遍布三江源的角角落落。其中,《绿色江源》专题纪录片紧扣“绿”字,突出绿色江源主题,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三江源绿景;《中华水塔》专题纪录片以“水”为主题,集中反映享有“中华水塔”美誉的三江源地区水生态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两部专题纪录片以水下摄影、延时摄影、航拍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力求画面优美、雄浑,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绿色和生命的意义,集人文与地理描写为一体,带给人们一种震撼的视觉盛宴。

    据悉,根据此次宣传需要,还拍摄了近30部的三江源生态宣传广告片和10部三江源人物专题片,这些宣传片也于当天一并进行发布。这些片子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大三江源的影响力。

相关报告
  • 《青海: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8-12
    • 巍巍昆仑山,高耸直入云端;壮美三江源,见证高原巨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有“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省,矢志不渝地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践于行动。 70年春风化雨,70年砥砺前行。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青海算“绿色账”,走“绿色路”,打“绿色牌”,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完善顶层设计 搭建生态保护四梁八柱 15年前,三江源牧民更尕南杰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措里玛村。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 2000年,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国家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后,2004年,政府开始动员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人们退牧还草,生态移民。 更尕南杰成为最早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的人。当年他和镇上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移民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居住。 长江源村取名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这是老党员更尕南杰一直铭记在心的,他也亲眼见证了家乡绿色发展路。 15年一晃而过。如今65岁的更尕南杰站在村口广场,说起生态新村变迁路,泪水夺眶而出。 “刚来这里时,没有连绵的山峦、蜿蜒的河流,没有奔跑的牛羊和扬鞭的牧人,好几次我都想回到生活了半辈子的牧区。”更尕南杰说,后来这里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文化广场,村里还有了垃圾填埋场,他和老伴强求卓玛日子过得安心自在,他老家的草场如今成为野驴、马鹿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率先在全国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3年12月,青海省实施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80亿元。 如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逐步筑牢,生态环保领域法治建设快马加鞭,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600万青海儿女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使命,更是己任。 再现“千湖美景” 共建青藏高原秀美山川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腹地的玛可河林区始建于1965年,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是青海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林区总面积152.7万亩,也是青海西南部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 玛可河林业局局长薛长福说,玛可河林区为全国136家重点县级森工企业之一,当年生产商品材总量达70余万立方米,为青海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老一辈伐木工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林区每年采伐量超过1万立方米,很多木材出售到青海省会西宁和四川等地。 1998年停止采伐后,该林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建设。2006年,玛可河林业局由森工企业转为事业单位,并在全国首个全面完成国有林场转制改革任务。 “十三五”以来,玛可河林区森林蓄积量由410万立方米提高到483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覆盖率由森工生产时期的52.6%增加到69.58%。 玛可河林区的变化是青海重视国土绿化和生态变迁的缩影。70年来,青海生态持续好转,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1949年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29%,2018年青海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新创建3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9万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34.65万亩。 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国土绿化等行动不断提速。荒山披上了绿装,沙地变成了绿洲,绿色给古老的高原带来生机。 ——“中华水塔”丰盈充沛。从果洛州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玉树三江源腹地行驶,便可看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放眼望去,绵延的草原上,金光闪闪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让人目不暇接,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作为三江源头,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约600亿方源头活水,惠及全国20个省区和缅甸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15年来,青海湖增加的面积相当于56个西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4%,全省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野生动物数量增长。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2倍以上,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34倍。 目前,青海正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经验。 同护绿色江源 筑牢清水东流生态屏障 夏日的玉树草原天气多变,牧民永塔骑着马,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进行草原巡护,风雨无阻。 永塔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杂多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处澜沧江源头,目前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 “过去我只看看家里的牧草长势,以及牛羊壮不壮。现在草场被网格化划分,在我负责的区域里,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和野生动物都是我日常巡护的对象。”永塔说。 经过政府多年生态治理,目前三江源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持续增加,雪豹等野生动物也经常在永塔家乡出没。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12.66万亿元,占68.9%。 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民生。截至2017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超过1万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他们一半以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看到变化的,还有来自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龙周才加。2年前,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三江源长江源园区的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好可可西里这片净土是青海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2年过去,龙周才加和队员们巡山的道路不再孤单,更多人参与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行列。 19岁的袁毅恒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今年7月28日,他和同行者一起来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做志愿者。 “可可西里是无人区,看到还有这么多巡山队员坚守在这里让我们感动,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为保护生态所付出的努力。”袁毅恒说。 70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但不变的是高原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美江源”的初心。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族群众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的实际行动,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绚丽乐章。 “从三江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又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青海在生态保护建设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为标志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实现历史性大跨越。”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 青海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持续缩减,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了青海贡献。
  • 《高原上的生机 — — — — 三江源野生动物影像纪实》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4
    • 2017-07-23 06:06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于园媛   7月,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随着积雪的融化,草地丰润起来,大地变得充满生机。一望无际的绿色,与远处的雪山连绵成为一体,天空碧蓝如洗,成片的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夏季的三江源是水的世界,这里河流纵横,湖泊密布,雪山冰川广布。晶莹剔透的卓乃湖,静卧在海拔48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成千上万的藏羚羊穿越莽莽荒原长途跋涉前往这片水草丰美的地方产仔繁衍。扎陵湖、鄂陵湖澄澈碧绿,水天相映,各类珍稀水鸟在翡翠般的湖面上栖居嬉戏,湖畔的藏野驴、岩羊时而奔跑、时而休憩饮水。 藏原羚   这里高寒缺氧,人类难以涉足,被称为“生命禁区”;但这里又有着和谐的美景,是大自然的奇迹、生命的天堂。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国最长的大河——长江,还有发源于中国,穿越了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的“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第一股水流都发源于此,人们亲切地将这片广袤的土地称为“中华水塔”。   在这个热烈而蓬勃的七月,摄影师图登华旦又要进山了。他带着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好消息,内心激动而幸福。图登华旦祖籍四川甘孜,现供职于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文体广电局,他称自己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但这位“业余摄影师”已经坚持拍摄三江源的自然风貌和野生动物11年了。 高原兔鼠   11年来,图登华旦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单薄之力,在极度高寒缺氧的环境下进行摄影创作,屡次获得国内外摄影大奖。图登华旦说,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自己深入可可西里拍摄的野生动物作品成为向世界宣传三江源的一个窗口,也为可可西里申请世界遗产成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白唇鹿、藏狐、草原雕、草原狼、猞猁、赤狐、赤麻鸭、大天鹅、高山兀鹫、高原兔鼠、野牦牛……数一数图登华旦拍摄的野生动物,就可以想象他这么多年来付出的努力。“夏季是三江源最适合旅游的季节,但我最常去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图登华旦说,“冬季是藏羚羊、藏原羚交配的季节,这个季节的动物最活跃,表情也最生动。” 棕颈雪雀   冬季的三江源地区,气温有时可达零下40℃。对图登华旦来说,爬冰卧雪是常态,防风抗寒对他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他常常携带多个重达几十斤的镜头,在旷野里驾车前行,看见目标随时停车抓拍。有时遇到不适宜开车的区域,他就只好背着相机和镜头徒步前行。   野生动物的警觉性强,行动敏捷,能够清晰捕捉到动物,还要保证画面构图精良,画质优越,是对一个摄影师眼神、身手、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巨大考验。“说到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和了解,我首先要熟悉三江源36.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季节性迁徙路线、习性以及活动规律,从而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进行野生动物纪实性专题的拍摄工作和艺术性试验创作。”图登华旦说。 野牦牛   在三江源进行了十几年的摄影创作,困难和危险无处不在。专业摄影人讲究“起早贪黑”,最好的光线在清晨和黄昏,因而要获取难得的景致,天不亮就要行动,天黑了才回来。这在海拔4000多米、昼夜温差极大、地形复杂、艰险莫测的莽莽荒原上是极大的挑战。图登华旦有好几次不小心滑落悬崖,也遇到过因为身体低血糖并长时间劳累而晕倒的情况。危险也无处不在,野外极有可能遇到狼和棕熊。图登华旦说,这些动物不算特别危险,在不惊扰它们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他也听说过有人被狼群围攻的事件,出去的时候总是倍加小心。令他感到特别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加强,图登华旦能够亲身感受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了。 盘羊   图登华旦拍摄野生动物,不局限于精美的画面,更重视捕捉其背后的生态文化意义。比如他拍摄的藏原羚系列中,不仅有动物奔跑跳跃天地间的壮美画面,还有藏原羚被天敌草原狼捕食的画面,以及藏原羚不小心撞上人类的防护网进退两难的情景。图登华旦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画面,反映出藏原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给人类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用信息。 香鼬   摄影为人类直观认识三江源这一“生命禁区”打开了一扇瑰丽的窗口。国际知名摄影师萨尔加多曾经走遍世界各大自然保护区和原始区域,深入南极、北极、非洲、南美洲,拍摄下《创世纪》系列作品。他说:“我们生活在对于地球来说至关重要的时刻,而照片是分享这个历史时刻的一种方式。用新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地球是如此强大。” 马鹿   对于图登华旦以及和他一样无畏地走进大自然的摄影师而言,摄影就是为自然家园书写的最高礼赞。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品读着摄影师对地球母亲深沉的赞美和由衷的敬畏,世界得以倾听来自青藏高原的最美天籁。   本组作品选自光明图片 摄影:图登华旦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3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