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海底超低速扩张中心发生地幔剥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6
  • 岩浆在海洋板块之间缓慢涌出,推动板块分离,建造大型水下山脉—洋中脊,并形成新的海底。这是不断改变地球表面的基本过程之一。但有时,新海底的形成并没有经过任何火山作用,而是在旧海底上直接覆盖地幔物质。由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下文简称GEOMAR)领导的科学家们在5月14日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发表成果,对由这种原因形成的海底到底有多少进行了第一次估计。

    研究表明,在一些海底扩张中心,来自地幔的物质到达海底地表时并没有融化。此前,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海床面积是未知的。然而,科学家们现在对其进行了第一次详细估计。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GEOMAR的Ingo Grevemeyer教授说:“这种现象尤其发生在海底以每年低于2 cm的速度扩张的地方。”

    其中一个发生该现象的区域位于加勒比地区大开曼岛南部的开曼海槽。 2015年,研究人员使用德国科考船METEOR进行了海底地震调查,即利用声波方法。不同的岩石或沉积层发出的声波信号被各地层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和折射。在地震信号上,海底中经过熔化并固化的岩石与来自未被熔化的地球地幔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还存在一个问题:地幔岩石与海水接触后会发生改变。Ingo Grevemeyer教授解释道:“在这个被称为蛇纹石化的过程之后,地震数据中的地幔岩石与岩浆岩几乎没有区别。”到目前为止,地幔岩石只能通过直接从海底取样并在实验室分析才能发现。“但那样你只能得到关于一个小点的信息。关于海底构成的大规模或甚至深入的信息无法实现。”

    然而,在2015年的考察期间,该团队不仅能利用普通声波,还探测到了仅出现在固体材料中的剪切波。从这两种波的波速来分析,科学家们能够区分地幔物质和岩浆物质。“因此,我们可以首次用地震方法证明,在开曼槽的超慢速扩张中心,多达25%的年轻海底物质并不是岩浆”,Grevemeyer说。

    由于北极或印度洋等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海底扩张中心,因此上述结果对于更清楚地理解全球海底构成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Grevemeyer, I., N. W. Hayman, C. Peirce, M. Schwardt, H. J. A. van Avendonk, A. Dannowski, C. Papenburg (2018): Episodic magmatism and serpentinized mantle exhumation at an ultraslow spreading centre. Nature Geoscience, http://dx.doi.org/10.1038/s41561-018-0124-6。

    (刘雪雁 编译)

相关报告
  • 《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区域地幔分层对流、其它区域上下地幔整体对流。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首次发现了非对称路径660千米间断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间断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为地幔对流模式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基于温度及化学成分对地幔间断面各种横向尺度起伏的不同控制作用,对间断面的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开展研究。温度异常及化学成分异常均可造成大尺度(1000千米)和中等尺度(100千米)的地幔间断面起伏。但是,间断面的小尺度(10千米)起伏,难以利用温度异常解释,而是主要反映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学者们对地幔间断面的大中尺度起伏特征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其小尺度起伏特征尚未见报道,也因此难以判定410/660千米间断面的成因。在大中尺度的间断面起伏研究中,P波、S波及其转换波或多次波等体波震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体波的菲涅尔区较大,难以约束小尺度起伏特征。   该研究聚焦于地球内部界面起伏探测方法,提出了非对称路径背向散射PKP波约束小尺度起伏的新方法。基于新方法,研究了非对称路径散射波P′SurfP′震相,据此估算的地表起伏及地壳浅部散射体强度与已有的结果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Wu et al, 2012, GRL)。此后数年间,研究团队搜集了全球密集台阵记录到的深震波形,开展了慢度、偏振、到时、包络形态等多震相特征分析,计算了系列理论散射地震图,并与实测地震波形对比,发现了660千米界面小尺度起伏导致的前驱散射波(P′.660.P′),而且该信号强度存在区域差异。然而,对应于410千米界面的前驱散射波没有被观测到,表明该界面比较平滑。以PKiKP、P′SurfP′等体波作为参考震相,估计了采样区域内660千米间断面小尺度起伏的幅度,推算其功率谱系数C2D量级范围为10-1000米,远大于地表的全球平均小尺度起伏(C2D为米级),表明660千米间断面小尺度起伏远比地表的更剧烈。基于地震学的观测与分析,研究团队提出410千米界面主要成因为相变;但是660千米界面则不完全为相变面,在一些区域还应该是化学分界面,在其它区域化学分层不明显。这项发现难以用全地幔对流或分层对流模式解释,而支持地幔混合对流模式。文章还建议,开展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有助于定量研究上下地幔物质交换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国际著名学者Christine Houser在《科学》(Science)同期Perspective栏目撰文评述道:“该项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问题。”   该研究成果于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Report形式发表,文章题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了经费资助。“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政策为此项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 《最新研究表明山体滑坡极有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5
    •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于1月18日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灾难性火山爆发与山体滑坡之间存在联系,即山体滑坡是火山爆发的触发因素。 位于特纳里夫岛中心地带的高度约4公里的泰德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之一。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泰德以前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火山喷发、垮塌和再生的循环。 基于滑坡体和火山沉积物有相似的年龄和组分,由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的科学家们进行的研究表明火山爆发可能与大量多阶段的海底滑坡有关。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些滑坡沉积,NOC科学家注意到:火山喷发物质仅在每个滑坡沉积的最上层发现。这表明每个山体滑坡的初始阶段都发生在水下并且在每次火山喷发之前,而在每次喷发都发生在陆地滑坡的后期阶段。这些结果表明,滑坡的初始阶段可能已经触发了火山喷发。 科学家们随后调查了滑坡和喷发沉积物之间的薄火山粘土层,并根据粘土沉淀在海洋所需的时间,估计了初始海底滑坡和随后喷发之间的最小时间差约为十个小时。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JamesHunt博士提到,最重要的是,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在最初的海底滑坡之后,可能会有十个小时到几个星期的时间间隔,直到喷发最终被触发为止——这与1980年圣赫勒火山喷发的瞬间滑坡触发不同。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提供类似于泰德火山的火山危险缓解策略,如圣海伦山或蒙特塞拉特。 Hunt博士认为,这种延迟可能是因为泰德浅层岩浆房中没有足够的挥发物(水)立即产生爆炸性火山喷发。然而,通过滑坡去除火山物质可能会引发岩浆从较低的挥发性丰富的岩浆房升高,这些岩浆房与浅层岩浆混合,延迟后引起爆炸性的火山喷发,被称为“破火山口”(caldera),可能跨越几公里。这些“破火山口”喷发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喷发,能量相当于原子弹爆炸,而相关的山体滑坡是地球上最大的群体运动之一,可能产生潜在的破坏性海啸。 对大型火山岛和火山口形成喷发之间的联系的这种新的认识将有助于为未来的火山岛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建议,并成为NOC正在进行的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一部分。 (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