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学家设计全球首个热力学可逆的产氢反应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当前生产氢气大多数反应器表现出显著的不可逆性,整个化学反应受到反应平衡的限制,导致反应物的不完全转化,致使最终产物呈现混合物形态,需要额外分离操作,导致整个过程耗时耗能。因此设计出能够克服化学平衡限制,实现氢气生产和分离能够同时进行的反应器意义重大。由纽卡斯尔大学Claire R. Thompson教授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设计制备了全球首个接近热力学平衡的反应器,应用于水煤气反应,实现了氢气的生产和分离同步进行,实现了高效经济产氢。

    该反应器流化床含有钙钛矿相镧锶铁氧(La0.6Sr0.4FeO3-δ)组成的固态氧储存器,能够将氧气从床体的水蒸气(H2O)一端转移到另外一端的一氧化碳(CO),避免反应气体发生混合,上述两端分别称为H2O进料半循环和CO进料半循环。随后将上述反应器用于水煤气转换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整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一直稳定在1附近,表明了反应实现了平衡。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X射线衍射和同步辐射测试手段,对上述化学反应中每个循环反应的平衡情况进行追踪,用变量K*来标记每个循环反应平衡性。在反应器开始运行时,研究人员观察到K*值远大于1。这主要归因于氧化状态下反应器流化床H2O向H2转化的效率较低,而CO向CO2转化效率较高。在循环之后,材料的氧化态分布变得确定并且每个循环变得可重复,其中H2O和CO的转化率相等,两者均超过75%,且K*值达到14,说明已经克服了平衡限制(K*=1)。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固态氧储存器,使得反应器不同端可以得到纯相H2和CO2产物。由于存储器具有不同程度的非化学计量,能够与反应气流保持平衡,因此能够保留对其所处环境的“化学记忆”,而这种功能能够阻止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进入所生产的氢气流中,从而实现有效分离。为了测试“化学记忆”功能,研究人员通过缩短反应半周期持续时间来改善流化床的记忆性能并改善转化率。当周期持续时间从60s降低到48s时,转化率超过80%,并且K*值加倍。当持续时间增加到120秒时,转化率降低(不超过50%),且K*降低到1.4。长周期的反应发现,当进行300次循环反应后,K*没有发生太大改变,氧气存储器形态也未发生变化,表明其具有良好稳定性。研究人员认为,氧气存储器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具备在没有相变的情况下提供和接收氧气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人员开发的“化学记忆”反应器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氧交换反应,而且因其具有非化学计量的材料,上述反应器还能沿用到可逆地偶联氢化和脱氢反应,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该项研究开发出全球首个热力学可逆的产氢反应器,实现了在一个装置内完成产氢和最终产物的有效分离,为高效经济制氢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 。

相关报告
  • 《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6月1日,由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列装起航,发往浙江舟山。该设备的成功制造,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问鼎世界之最,中国一重石化装备极限制造能力再次领跑世界,彰显了中国一重“大国重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超级工程的创造实力。   大连市副市长张志宏、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设备室副主任尹青锋,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陆文俊共同见证中国重型石化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表示,中国一重历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始终以振兴民族工业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的重要骨干力量。深耕超大型石化技术装备领域近40年,中国一重“双超”锻焊加氢反应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400吨级加氢反应器,到今天震撼面世的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凝结了几代一重人和我国石化人的心血与汗水,中国一重人在产业报国和科技强国伟大实践中始终奋勇追赶、超越极限,接连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浙江石化董事长李水荣表示,浙石化项目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战略项目,是石化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示范性项目,也是浙江自贸区首个落户项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心和支持。由中国一重制造的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是国内首套、吨位最大的反应器,制造难度大,关键节点多,体现了中国一重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地位和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的领先水平。中国一重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制造任务,为浙石化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中国石化设备制造做出了贡献。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设备室副主任尹青锋在致辞中分享了中国加氢反应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并指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设计、中国一重制造的加氢反应器代表着“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乃至目前世界加氢反应器的最高水平,希望各方一道继续真诚协作,互相支持,设计和制造出规格更大、重量更重、水平更高的加氢反应器,为中国石化领域再造重器。   据了解,2018年5月24日,中国一重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制造工艺、完善的质保体系、优秀的市场业绩,在浙江石化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信任、支持下,一举承揽了全部六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合同。合同签订后,中国一重坚持秉承创新与精益的理念,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指标上永攀高峰,中国一重齐齐哈尔铸锻钢事业部和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同步启动、技术中心焊接团队与机加团队同向而行,面对反应器超长超重超厚、内部结构特殊等诸多挑战,面临焊接难度极大、新冠疫情爆发等诸多难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活力,顽强拼搏、攻坚克难,自行设计制造了世界先进的3500吨自顶升式数字化托辊,奠定了极限吨位安全旋转焊接的制造基础;认真研究工艺方案,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重型工件主焊缝收缩应力与重力平衡技术;自主制造了深孔全自动TIG焊机,突破了不锈钢衬管深孔自动对接焊接难点。通过严格项目管理、严守工艺规范、严肃质量监管,高质量完成了首台反应器的制造任务,为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据悉,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是目前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的核心设备。设备单重超3000吨、总长超70米、外径6.15米、壁厚0.32米,是目前世界单重最大的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我国石化产业布局,加快中国七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英科学家探索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拨款200万欧元支持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首席研究科学家Eleanor Frajka-Williams博士完成“增强对流以调和淡水通量增加的目标实验”(TERIFIC)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是一项五年项目,利用海洋机器人研究格陵兰岛和北极冰层的融水如何改变北大西洋的“深水形成”。 Frajka-Williams博士解释道,深水形成是经向翻转环流的关键部分,数值模型显示,关闭时全球海洋环流会通过减速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然而,尽管格陵兰岛的融化速度在加速,但过去几年却看到对流增加。TERIFIC将将深入研究这一变化,以详细了解淡水和深水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过程。该项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海洋如何以及何时对淡水输入做出反应,将提高我们对未来十年海洋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以及对欧洲西北部气候的潜在影响。 Frajka-Williams博士及其团队将使用不同的海洋机器人,包括潜艇滑翔机、无人水面舰艇和迷你地面漂流器,来记录淡水从格陵兰冰融化到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区域的途径。 NOC科学与技术总监Angela Hatton教授评论,这笔资助是对Eleanor作为世界级科学家地位的认可,也是对NOC研究北大西洋变化的重要科学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认可。TERIFIC项目将有助于Eleanor建立研究团队,从而开展先锋实地考察。 (於维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