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英科学家探索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拨款200万欧元支持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首席研究科学家Eleanor Frajka-Williams博士完成“增强对流以调和淡水通量增加的目标实验”(TERIFIC)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是一项五年项目,利用海洋机器人研究格陵兰岛和北极冰层的融水如何改变北大西洋的“深水形成”。

    Frajka-Williams博士解释道,深水形成是经向翻转环流的关键部分,数值模型显示,关闭时全球海洋环流会通过减速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然而,尽管格陵兰岛的融化速度在加速,但过去几年却看到对流增加。TERIFIC将将深入研究这一变化,以详细了解淡水和深水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过程。该项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海洋如何以及何时对淡水输入做出反应,将提高我们对未来十年海洋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以及对欧洲西北部气候的潜在影响。

    Frajka-Williams博士及其团队将使用不同的海洋机器人,包括潜艇滑翔机、无人水面舰艇和迷你地面漂流器,来记录淡水从格陵兰冰融化到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区域的途径。

    NOC科学与技术总监Angela Hatton教授评论,这笔资助是对Eleanor作为世界级科学家地位的认可,也是对NOC研究北大西洋变化的重要科学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认可。TERIFIC项目将有助于Eleanor建立研究团队,从而开展先锋实地考察。

    (於维樱 编译)

相关报告
  • 《研究表明目前大西洋环流处在过去1600年内的最低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5-11
    • 由伦敦大学学院(UCL)和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WHOI)领导的最新一项研究证明,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已经不再以最高强度运行,目前处于过去1600年以来的最弱点。如果该系统继续减弱,可能会影响从美国、欧洲到非洲萨赫勒的天气模式,并导致美国东海岸海平面更快上升。 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大西洋环流起着关键作用。不断移动的深水循环系统有时被称为全球海洋输送带,它将墨西哥湾溪流水送到北大西洋,在那里向大气释放热量并使西欧变暖。较冷的水然后下沉,一直流到南极洲,最终流回墨西哥湾。 WHOI高级科学家Delia Oppo博士提到,这项研究首次综合分析了海洋沉积物记录,表明大西洋翻转环流的减弱开始于小冰期结束时,这是一个长达数世纪的寒冷期,持续到大约1850年。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自然《自然》(Nature)上。 伦敦大学学院兼WHOI附属组织的高级讲师David Thornalley博士认为,随着北大西洋在小冰期结束时开始升温,淡水扰乱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北极海冰、北极周围的冰盖和冰川开始融化,形成一股巨大的自然水流涌入北大西洋。这大量的淡水稀释了地表海水,使其更轻,沉没能力更低,从而放慢AMOC系统。 为了调查过去的大西洋环流,科学家们首先检查了经深海流沉积的沉积物粒度;颗粒物越大,水流越强。然后,他们使用各种方法在温度受AMOC强度影响的地区重建近地表海洋温度。 Thornalley提到,综合起来,这些方法表明,AMOC在过去150年中已经减弱了大约15%到20%。根据雷丁大学高级研究科学家、本研究共同作者Jon Robson博士的说法,这一新发现暗示了当前全球气候模式存在差距。北大西洋的环流比以前想象的要多得多,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什么模型会低估观察到的AMOC减少。这可能是因为模型没有活跃的冰盖数据,或者也许有更多的北极融化现象没有被预估,因此进入系统的淡水量比目前估计的要多。 由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Levke Ceasar和Stefan Rahmstorf领导的另一篇《自然》(Nature)文章也对这一相同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着眼于气候模型数据和过去的海面温度,揭示了自1950年以来AMOC一直在更加迅速地减弱,以回应最近的全球变暖。这两项新研究共同提供了补充证据,证明目前的AMOC特别薄弱,既提供了长期观点,又详细了解了近期的年代际变化。 Thornalley认为,AMOC在小冰期结束和近几十年这两个时期的减弱,其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变暖和融化的时期。由于持续的二氧化碳排放,预计未来将继续变暖和融化。Oppo也对此表示同意,但是他们都指出,就像AMOC过去的变化让他们感到惊讶一样,未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认为AMOC在小冰河期较弱,这些表明相反结论的新研究,再一次强调我们需要提高对这一重要系统的认识。 (於维樱 编译)
  • 《多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
    • 发布时间:2019-10-08
    • 近日,接国际欧亚科学院通知,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会长吴德星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与吴德星教授同时当选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198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研究员。 吴德星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会长。吴德星教授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研究,是最早提出“透明海洋”设想并付诸探索的研究者之一,也是海洋观测仪器规范化海上试验的开拓者之一;作为技术组组长参与了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浙江、福建重大用海工程;曾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潜心学术研究,在海洋环流动力学理论、数值模式与数据分析、船基海洋观测平台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编著3部,获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热心科普教育,任总编组织编创出版海洋科普丛书3套(21册),其中2套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大韩民国宝冠文化勋章。 孙松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湾、近海、极地和深海生态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理论与方法、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综合防控、深海探测与研究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近年来,担任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试点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一项;担任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及中国科学院方向群项目顶层设计专家等。发表论文283篇,其中被SCI收录116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47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体,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拥有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46个国家600余名院士、通讯院士和荣誉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总部设在莫斯科,分别在欧洲(法国)、欧亚(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中国)建立区域中心,并在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 截至目前,国际欧亚科学院已先后选举出近200位中国院士、通讯院士及荣誉委员(包括港、台和外籍华裔科学家),学术专长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大部分领域、社会科学的部分领域,以及战略研究和管理学领域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中心院士群体学科交叉、高端智库和国际化集成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