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通过SIR2效应子螺旋丝组装激活Theroris抗病毒系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7
  • 2024年2月21日,维尔纽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Activation of Thoeris antiviral system via SIR2 effector filament assembly的文章。

    为了在噬菌体(噬菌体)感染中存活下来,细菌发展了许多抗噬菌体防御系统。其中一些(例如,III型CRISPR-Cas,CBASS,Pycsar和Thoeris)由两个模块组成:一个负责感染识别的传感器和一个通过破坏关键细胞成分来阻止病毒复制的效应器。在 Thoeris 系统中,Toll/白细胞介素-1 受体 (TIR) 结构域蛋白 ThsB 充当传感器,合成环状 ADP 核糖的异构体,即 1′′-3′ 糖环 ADP 核糖 (gcADPR),该异构体结合在 ThsA 效应子的 Smf/DprA-LOG (SLOG) 结构域中,并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2 (SIR2) 结构域介导的关键细胞代谢物 NAD+的水解。尽管ThsA的结构已经得到解决,但ThsA的激活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该研究表明由二聚体ThsB′蛋白在体外合成的1′′-3′ gcADPR与ThsA SLOG结构域结合,从而通过触发ThsA四聚体的螺旋丝组装来激活ThsA。活化ThsA的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表明,细丝组装稳定了ThsA SIR2结构域的活性构象,使NAD+快速耗尽。此外,研究人员证明了细丝的形成使ThsA能够对1′′-3′ gcADPR信号做出类似开关的响应。

相关报告
  • 《Nature | 通过ATP和SAM的共轭来介导抗病毒的三型CRISPR信号转导》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20
    • 2023年10月18日,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题为Antiviral type III CRISPR signalling via conjugation of ATP and SAM的文章。该研究证明来自脆弱拟杆菌的cora相关III-B型(Cmr) CRISPR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提供了对移动遗传元件的免疫力。然而,B. fragilis Cmr在激活时并不合成环寡腺苷酸,而是通过磷酸二酯键将ATP与SAM结合产生s -腺苷基蛋氨酸(SAM)-AMP (SAM也称为AdoMet)。 一旦合成,SAM-AMP与CorA效应物结合,可能通过破坏膜完整性导致细胞休眠或死亡。SAM-AMP被CRISPR相关磷酸二酯酶或SAM-AMP裂解酶降解,可能提供类似于环寡腺苷酸特异性环核酸酶的“关闭开关”。因此,SAM-AMP代表了一类新的抗病毒信号传导的第二信使,它可能在不同的细胞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本文内容转载自“ 海洋病毒学”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HT40_77taOa_28v8zCkng
  • 《Nature | 细菌抗病毒防御中的类真核泛素化系统》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 eukaryotic-like ubiquitination system in bacterial antiviral defence的文章。 泛素化途径在蛋白质稳态、信号传导和先天免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途径中,由 E1、E2 和 E3 蛋白组成的酶级联将泛素或泛素样蛋白(Ubl)与靶蛋白赖氨酸残基结合。细菌编码参与硫代谢的 E1 和 Ubl 蛋白的远古近亲,但这些蛋白并不介导 Ubl 与靶蛋白的结合,因此细菌是否能进行类似泛素化的蛋白结合还存在疑问。 该研究证明了一个与噬菌体防御岛相关的细菌操作子编码了一个完整的泛素化途径。细菌 E1-E2-Ubl 复合物的两个结构显示出与真核生物泛素化机制惊人的结构相似性。细菌 E1 具有一个氨基末端的非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具有一个包含催化半胱氨酸的可移动 α-helical 插入(CYS 结构域)。其中一个结构显示了细菌 Ubl C 末端处于腺苷化的反应前状态,第二个结构模拟了 E1 到 E2 的转酯化状态,E1 的 CYS 结构域与结合的 E2 相邻。研究人员发现,同一途径中的去泛素化酶对细菌的 Ubl 进行了预处理,使其 C 端甘氨酸暴露出来,以便进行腺苷化。最后,研究人员发现细菌的 E1 和 E2 相互合作,将 Ubl 连接到目标蛋白的赖氨酸残基上。这些数据共同揭示了细菌拥有真正的泛素化系统,其机制和结构与真核生物泛素化途径非常相似,这表明这些途径首先出现在细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