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发布》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发布时间:2021-03-08
  • 2020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主办“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发布暨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工作推进会”,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和《202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报告》。
    此次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由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信息中心汇集了中国科学院40个研究所73家生物资源库馆,超过735万份生物资源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数据生态系统。同时发布的《202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物资源领域的政策规划和发展态势,分析了中国生物资源领域的发展基础和建设与研究进展,对2019-2020年中国战略生物资源领域的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下一步,开展生物资源系统评价与挖掘利用的共性技术研发,针对性收集和系统评价国内外重要生物资源,形成一批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元件、新材料、新品种和新技术,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开放共享服务,是提升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是整合资源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的重要途径。
    (信息来源: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20/1222/c1007-31975476.html)

相关报告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发布》

    • 来源专题: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情报监测平台
    • 发布时间:2022-10-21
    • 2022年9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该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来自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共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据了解,《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等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25个具体目标及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开展了一系列指标监测评估示范研究工作,形成42个典型案例,贡献3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3项决策支持,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的SDG指标监测和评估成果。   在SDG 2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约85.2%的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指数仍有提升潜力;2015 ~202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4%。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地下水环境改善显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总体用水紧张程度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工具优化提升明显。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通电建筑面积较2014年增加显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是2015年 的2.12倍和1.79倍。在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国以全球19%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贡献了全球28%的城市显著变绿区域,中国城市增绿受益人口占全球受益总人口约47%。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及其省级政府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减灾体系,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全球陆地不断升温,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海洋热含量不断增加。在SDG 14水下生物方面,研究发现近十余年中国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中国近海湿地在抵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SDG 15陆地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土地退化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山地生态系统受保护比例较高,空间布局正在进一步优化;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效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控技术体系。   在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方面,研究发现过去2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在海南省、云南省临沧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四个典型区域开展SDGs综合评估,可为中国不同特色区域科学确立优先发展目标、缓解发展中存在的SDG指标权衡问题、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报告》评估了2010~2021年中国56个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环境类指标相比于2015年(议程起始年)整体大幅改善,在2030年议程实施接近中期之际,在评估的中国56个指标中,已有近一半的环境类指标提前实现目标,为2030年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成果为直接填补SDG指标监测数据缺失提供了高质量数据产品,为更深入理解指标进展和驱动因素提供了补充性背景与分析数据,为更及时、更精细评估与预测SDG指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提升指标的全球协同与可比性、应对跨国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实证,为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自2019年以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连续四年由中方发布,定量、系统解读不同尺度和区域SDGs的实现进程和变化趋势,以期为2030年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 《科睿唯安发布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贾佳
    • 发布时间:2024-11-21
    • 2024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来自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他们在过去十年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单个或多个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WebofScienceCoreCollection?)引文数据以及定性分析,开展了严格的评估和遴选。2024年度名单提供了对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现状的重要见解,并揭示了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的发展趋势。中国内地和香港入选人员占比显著上升,美国占比则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反映出顶尖科研和学术贡献在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2024年度名单主要亮点01美国仍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次最多的国家,共2507人次入选,占总人次的36.4%。美国入选人次占比自2018年(占比43.3%)以来持续下降。02中国内地入选人次数再次大幅增加,共1405人次入选,占比为20.4%,是2018年的逾两倍。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中,清华大学(92人次)上升一位,取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位列第四。03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85.4%的入选者来自于10个国家和地区,74.4%的入选者集中于排名最高的5个国家和地区。04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在多个ESI学科入选:216人入选两个学科,22人入选三个或以上学科。05美国一些州入选人次表现突出,如:加利福尼亚州有552人次入选,几乎与英国相当。06中国香港入选人次增长强劲,达到134人次,占全球总人次的1.9%。07入选者包括在制药、生物技术、太阳能技术、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或机构中从事突破性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这些企业或机构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包括:阿斯利康(1人次)、拜耳(2人次)、华大基因(4人次)、DeepMindTechnologies(1人次)、谷歌(4人次)、微软(2人次)和罗氏(5人次)。08在包括政府和其他类型研究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以308人次荣登榜首,多于去年的270人次。其他排名靠前的政府或非大学机构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德国马普学会(56人次)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44人次)。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国家或地区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