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唯安发布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 贾佳
  • 发布时间:2024-11-21
  • 2024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来自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他们在过去十年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单个或多个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WebofScienceCoreCollection?)引文数据以及定性分析,开展了严格的评估和遴选。2024年度名单提供了对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现状的重要见解,并揭示了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的发展趋势。中国内地和香港入选人员占比显著上升,美国占比则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反映出顶尖科研和学术贡献在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2024年度名单主要亮点01美国仍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次最多的国家,共2507人次入选,占总人次的36.4%。美国入选人次占比自2018年(占比43.3%)以来持续下降。02中国内地入选人次数再次大幅增加,共1405人次入选,占比为20.4%,是2018年的逾两倍。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中,清华大学(92人次)上升一位,取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位列第四。03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85.4%的入选者来自于10个国家和地区,74.4%的入选者集中于排名最高的5个国家和地区。04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在多个ESI学科入选:216人入选两个学科,22人入选三个或以上学科。05美国一些州入选人次表现突出,如:加利福尼亚州有552人次入选,几乎与英国相当。06中国香港入选人次增长强劲,达到134人次,占全球总人次的1.9%。07入选者包括在制药、生物技术、太阳能技术、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或机构中从事突破性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这些企业或机构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包括:阿斯利康(1人次)、拜耳(2人次)、华大基因(4人次)、DeepMindTechnologies(1人次)、谷歌(4人次)、微软(2人次)和罗氏(5人次)。08在包括政府和其他类型研究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以308人次荣登榜首,多于去年的270人次。其他排名靠前的政府或非大学机构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德国马普学会(56人次)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44人次)。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国家或地区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
相关报告
  • 《Elsevier 2019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概况》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发布时间:2020-12-24
    • 2020年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 2019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https://www.elsevier.com/zh-cn/solutions/scopus/most-cited/2019),共有来自 242 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 2163 位学者入选。 本报告归纳了(1)按照入选“高被引学者”的前20名中国机构及其入选人数和所占比例;(2)入选“高被引学者”的领域分布(按照Elsevier自己的分类);(3)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入选“高被引学者”的情况。另外,提供数据表作为附件,给出所有入选机构及其人数与占比、各机构入选人数按领域分布等。 总体上,中国科学院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 289 位。在高校学者单位为高校类别中,清华大学共有 143 位,北京大学共有 107 位,浙江大学 97 位,上海交通大学 95 位,复旦大学 63 位。非高校单位中,除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外,今日头条、科大讯飞、联想集团等知名企业也有学者入选。 入选学者共分布在 38 个学科,其中材料科学共 190 位、化学 180 位、计算机科学 165 位,物理学和天文学、医学、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均有超过 100 位学者入选。 新办研究型大学中,南方科技大学有12位学者入选,分布在物理学和天文学、材料科学、数学等8个领域,西湖大学7位入选,分布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5个领域。 需要说明:(1)“论文引用”及其高被引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学术性研究论文的影响力,但在反映应用性技术研究、地区特性强的研究、政策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的学者及其成果的影响力方面存在明显局限。(2)根据目前的计算方法,“高被引”有累计效应,因此对科研经历长的学者和成立时间长的机构有利。(3)除了Elsevier借助Scopus数据库发布的“中国高被引作者”榜单外,科睿维安公司也一直发布全球范围的“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依靠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通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发布具体领域和具体时间内的高被引论文。但目前未见Elsevier的国际榜单。 详细排行见附件:20200508 Elsevier 2019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概况-
  • 《NOAA发布2020年度《北极报告》》

    • 来源专题:先导专项——印太交汇区海洋物质能量监测服务
    • 发布时间:2020-12-21
    • 2020年12月8日,NOAA连续第15年发布了《北极报告》(Arctic Report Card),《北极报告》作为经同行审议的环境观测年度报告,旨在分析北极经历的快速且剧烈的天气、气候、海洋与陆地环境变化。2020年的《北极报告》由来自15个国家的133名科学家编制,通过视频形式发布,记录了2020年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破坏作用,其中北极气温达到史上第二高值,夏季海冰面积降至史上第二低值。报告指出,海冰流失和极端野火构成了2020年北极变化的显著特点。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 1 海洋方面 (1)西伯利亚东部海域和拉普捷夫海地区2020年春季的海冰流失异常提前,创下6月份拉普捷夫海海冰面积新低。2020年夏末的海冰面积出现了42年卫星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而最低值则出现在2012年。 (2)2020年8月海面平均温度比1982~2010年8月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3℃,而且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的异常升温与北冰洋海冰的提前流失同步。 (3)2020年7~8月,拉普捷夫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别比这两个月份的平均水平高约7倍和约6倍。 (4)数千年来,露脊鲸作为沿海土著人口的主要资源,对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适应能力。 在过去的30年中,北极太平洋扇区的露脊鲸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这很可能源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及其赖以生存的浮游动物向北迁移,这一现象释放出北冰洋长期变暖的信号。 (5)在气温、风暴强度、海冰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沿岸多年冻土的侵蚀速度有所加快,而这些地区则是大部分北极居民的居住地,且工业、商业、旅游和军事活动正在进一步扩大。 2 陆地方面 (1)过去54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春季的异常高温导致欧亚北极地区6月份积雪量创历史新低。 (2)2020年,俄罗斯北部萨哈共和国(Sakha Republic)的极端野火与北极地区极端高温、积雪流失量创新高同步。 (3)自2016年以来,绿色苔原趋势在不同大陆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其中北美大陆急剧下降,但仍高于欧亚大陆的长期平均水平。 (4)2019年9月~2020年8月,格陵兰冰盖的冰块损失量高于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但仍大大低于2018/19年的最高纪录。 (4)以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冰块流失为主,格陵兰岛以外的冰川和冰盖仍呈现出大幅流失的趋势。 图片 3北极观测方面 (1)模型和观测手段之间的结合取得一定进展,从而提高了北极海冰预测在季节、年代际和世纪时间尺度上的水平和使用。 (2)北极观测网络(AON)系统和数据产品的扩充以及在数据处理方面取得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了《北极报告》的内容质量以及可获取性。 (3)“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于2020年9月结束了历时1年的北极海冰探险活动,收集了对于进一步认识北极环境变化、建模及预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集。 (4)借助阿拉斯加乌特卡维克(Utqia?vik)附近新设立的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巴罗观测台,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大气和陆地原位观测将得以延续。 摘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参考》2020年第24期,薛明媚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