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是产业链完整度最强的地区,为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北京集成电路学会的成立,是发挥北京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推动集成电路学科、技术、产业跨界融合的需求,对于构建北京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加重要的是,北京集成电路学会的注册地址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为龙头,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等环节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率先在中国大陆建成首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产业规模占北京市一半,一批代表企业及研发机构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在关键装备及材料、先进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成果。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提出,引领集成电路自主可控发展。以自主可控为导向,率先组织开展集成电路产学研用一体化突破,推动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关键设备、零部件、核心材料、先进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布局图像传感器、超高清显示、存储、车规、国产CPU、功率半导体(IGBT)等芯片设计细分领域;强化制造领域引领地位,加快中芯国际产能提升,支持存储器芯片快速量产;提升关键设备核心竞争力,实现刻蚀、薄膜、离子注入等关键装备全布局,形成区域集中、协同发展的集群效应;联合攻关金属部件、硅基及陶瓷等非金属部件、电子部件的供应安全问题,重点关注光刻机核心部件,支持光学镜头、激光光源、工件台及计算光刻软件等规模化应用,探索光刻机整机测试平台建设;填补核心材料产业空白环节,实现光刻胶、溅射靶材和专用气体等材料国产化突破;加速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能力落地,满足国产CPU、显示驱动和5G射频产品封测需求,补齐区域短板。
当然,北京高校在集成电路领域也有优势,2021年10月2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全国首批18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4个高校中,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入选;在IEDM、ISSCC、VLSI三大顶级IEEE会议中,中国共入选437篇论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贡献了209篇,约占一半。
学会成立后,将突出学科建设、科学普及、人才培养、产学研用融合等重点,通过建立青年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创办学术刊物、打造品牌活动、举办学科竞赛等形式,将有效整合高校、院所和企业的资源,推动北京集成电路领域全链条的产业发展,促进集成电路领域的教育圈、学术圈、科研圈、产业圈的有效破圈,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2022年8月6日下午,作为全国首家省级集成电路学会,江苏省集成电路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