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揭示蓝细菌适应高盐逆境深层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24
  • 蓝细菌,又称为蓝藻或蓝绿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能通过植物型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各类碳水化合物。研究发现,很多蓝细菌在高盐环境下在细胞内合成并积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来抵抗逆境,然而,相关调控机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青岛能源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http://mme.qibebt.ac.cn/)长期以来致力于蓝细菌逆境适应性研究,其近期研究结果揭示了蓝细菌在应对盐胁迫、合成蔗糖方面的深层机制。通过系统分析聚球藻PCC 7942蔗糖合成关键因子响应高盐胁迫的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蓝细菌蔗糖代谢调控发生在基因转录、蛋白翻译、酶学活性三个水平,并通过一种“离子浓度介导的酶活协同调控”方式,实现胞内蔗糖生理代谢对环境盐度变化的快速响应(图1)。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

      在非盐胁迫条件下,蓝细菌在胞内基础性表达蔗糖合成关键酶SPS(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而当细胞遭遇高盐逆境时,胞内离子浓度迅速升高,SPS酶活性被迅速激活,细胞开始快速合成并积累蔗糖,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而当环境盐度降低后,胞内离子浓度降低,SPS重新恢复到低活性状态,蔗糖合成也随之减弱。有趣的是,负责蔗糖降解代谢的关键酶INV(invertase),其酶活调控方式与SPS正好相反,即高离子浓度抑制其活性,低离子浓度促进其活性。这样,蓝细菌细胞内动态变化的离子浓度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调控着蔗糖合成和降解的关键酶,从而实现对环境盐度变化的动态响应。

      高盐环境对细胞的生理胁迫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为了响应并适应高盐环境,细胞也必须对逆境做出快速响应。该研究揭示的“离子浓度介导的酶活协同调控”保证了蓝细菌能以一种极为快速的方式实现细胞生理、生化响应,因此很可能是微生物界普遍采用的一种高盐适应调控机制。

      上述研究获得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支持。(文/图 罗泉)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在光驱固碳蓝细菌合成蔗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8
    • 蓝细菌,又称蓝藻或蓝绿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植物型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各类碳水化合物。研究发现,很多蓝细菌在高盐环境下在细胞内合成并积累蔗糖来抵抗逆境。利用这一生理特点,发展蓝细菌细胞工厂进行糖类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直接转化为蔗糖产品,是具有潜力的新型糖原料供给路线。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谢工程团队致力于蓝细菌糖类物质合成研究,该团队近期研究揭示了蓝细菌蔗糖合成在调控和代谢方面的若干机理问题。针对前人在集胞藻PCC 6803研究中蔗糖合成转录调控蛋白Slr1588全基因缺失和插入失活两个突变株在盐胁迫条件下表型不一的问题,该团队系统分析了slr1588及下游ggpP基因的结构及转录情况,证明ggpP基因转录起始于slr1588基因编码框内,slr1588全基因缺失所导致的对下游ggpP基因的转录抑制,是突变株盐敏感表型的真正原因。基于新构建的slr1588突变株,Slr1588被证明能调控蔗糖合成关键酶spsA基因的转录和蔗糖分解酶活性。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蓝细菌蔗糖合成调控机制和针对性强化蔗糖合成途径提高蔗糖产量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此外,该团队在蓝细菌蔗糖合成代谢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在蓝细菌中,由于蔗糖合成与糖原合成使用相同的前体物——葡萄糖-1-磷酸,因此一般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合成竞争关系,抑制糖原合成将促进蔗糖合成。然而,该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与此不同。研究人员利用核糖体开关策略,实现对聚球藻PCC 7942工程菌株中糖原合成的梯度抑制,发现糖原水平的下降并没有带来蔗糖合成水平的提升,反而降低蔗糖产量;而在蓝细菌中增强糖原合成,则有效提高了蔗糖合成水平。研究表明,糖原合成并非是蓝细菌蔗糖合成的竞争性途径,其更可能作为“碳库”为蔗糖合成提供碳素支持(如图)。该研究结果改变了业界对蓝细菌中糖原合成与蔗糖合成关系的传统认识,也为进一步提高基因工程蓝细菌蔗糖产量提供了新的改造策略。   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德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的支持。
  •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CAST基因编辑系统的内源转录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8
    •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是颇具影响力的创新技术。当前已开发的CRISPR-Cas基因编辑工具多依赖于靶点DNA双链切割,并需要借助宿主自身的同源重组或者非同源末端连接DNA修复系统实现基因编辑,而脱靶效应和编辑效率低是瓶颈,阻碍了该技术在人类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更高效精准的且无需DNA双链断裂的基因编辑工具是这一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V-K型CRISPR相关转座酶(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s,CAST)系统可借助转座机制而非DNA双链断裂实现基因的靶向整合插入,在精准、多重、无痕编辑以及大片段删除、插入等方向表现出应用潜力,引起领域内多个顶尖团队的重点关注,但研究方向局限于其基因编辑能力的应用探索和核心组分蛋白结构的解析,而对其内源调控机理知之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德国弗莱堡大学合作,证实CAST系统在原生宿主蓝细菌中受控于一类新型MerR-type转录调控因子CvkR(Cas V-K repressors)。该研究对CAST系统原型工作模式的认知和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CRISPR-Cas是原核生物中分布广泛的一类免疫防御系统,可以攻击入侵的病毒与质粒等外源遗传元件,保护宿主细胞。转座子则是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能够在物种基因组上“跳跃”。 因此,前者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后者则破坏基因组的完整性,两者是“天敌”。而CAST是上述防御和进攻元件的兼容系统,是生命进化史上“敌对势力”之间携手合作的典型案例,这一“化敌为友”的实现,即由转录调控因子CvkR来“协调”完成。   蓝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包含丰富多样的CRISPR-Cas系统。本研究选择了一类可以进行遗传操作的丝状蓝细菌鱼腥藻PCC 7120(Anabaena sp. PCC 7120)作为研究模式。该藻株基因组上至少包含11种CRISPR元件,其CAST系统(AnCAST)涵盖一个长约21 kb的基因簇,包含CRISPR模块(cas12k、CRISPR array、tracrRNA、crRNA)、Tn7转座模块(tnsB、tnsC、tniQ)和运载基因模块三个组分(图1)。CAST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由Cas12k效应蛋白和转座酶协同作用来催化RNA指导的DNA转座,可实现在protospacer下游单向插入DNA。   本研究立足AnCAST,基于全局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cvkR基因广泛存在于蓝细菌CAST系统,与cas12k邻近且反向排布。研究通过遗传学分析发现,该系统的基因表达具备一个鲜明特征即cas12k和cvkR均转录形成无5'-非翻译区(5'-UTR)的leaderless mRNA,并证实CvkR在原生宿主中抑制CAST核心组分cas12k、tnsB和tracrRNA-crRNA的表达,是AnCAST的转录抑制因子。本研究进一步借助生化实验,鉴定了CvkR转录因子特异性识别的核心motif(5'-AnnACATnATGTnnT-3’),解析了CvkR靶标启动子的序列特征(图2)。   为了进一步探讨CvkR转录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该工作获得了1.6埃分辨率的CvkR晶体结构。研究证实该因子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具备典型MerR家族转录因子的基本特征(DNA结合结构域、二聚化结构域和效应物结合结构域),但其二聚化和效应物结合结构域的结构折叠模式均与结构已知MerR家族成员差别显著,是一类非常新颖的MerR-type转录调控因子。此外,科研人员基于定点突变和系列生化实验,初步鉴定了CvkR蛋白参与结合DNA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图3)。     综上,该工作解析了AnCAST系统的内源转录调控机制,鉴定了一个新型MerR-type转录调控因子CvkR,并发现其对CAST系统关键组分的表达起到核心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未来新型位点特异性转座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德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能源所科研创新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