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一项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11
  • 山西煤化所吕宝亮副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多配体离子分级作用控制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生长行为研究”成果荣获2016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该成果从晶体各向异性出发,基于目标金属氧化物各晶面的结构特点,首先研究单配体离子作用下金属氧化物单晶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认识各配体离子与相应晶面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条控制过渡金属元素单晶氧化物纳米颗粒生长行为的新思路:多配体离子分级作用,就是通过控制两种(或多种)配体离子对单晶纳米颗粒生长行为影响的先后顺序,来实现对目标金属氧化物外观形貌及暴露晶面更为准确的控制。并以典型过渡金属元素铁、钴、镍的氧化物为例,证实了思路的可行性,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单晶纳米颗粒,对暴露晶面、生长方向、颗粒形貌等结构特点与颗粒性能(磁性能、电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等)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探索。本工作开拓了一条针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单晶纳米颗粒设计及修饰具有普遍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新思路,为更好地控制过渡金属氧化物单晶纳米颗粒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关研究工作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材料、化学期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引用400多次。

相关报告
  • 《合肥研究院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2
    •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合肥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针对复杂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中子安全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支持新型核能系统发展的中子输运理论,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中子数量倍增和能量高效提取的中子利用方法。在中子学领域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发展了多过程直接耦合的中子输运理论及非规则精准建模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核设计与安全评价准确高效计算的难题;掌握了中子触发的核素嬗变性能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变堆中子数量安全高效倍增方法,为核废料永久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揭示了中子关联多物理场内核热沉积与传递行为规律,解决了聚变堆强中子辐射和强磁场条件下难以实现中子能量安全高效提取的难题。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带动了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显著地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地位。   此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肥研究院在该项目的建设中,承担了对撞区超导磁铁三层六维高精度运动支架、储存环超高真空盒体、交叉真空盒、超高真空活动挡块等相关重要任务。在主持完成超导磁铁支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等工作中,充分吸收、消化并发展了国内外高精度运动支架研制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自主研发和引进新技术,精心优化设计,确保了建成交付时其总体性能居国际一流水平;严谨确定以满足总体性能要求为目标的各部件及子系统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实施方案,克服了系统运动精度高(£0.03mm)、复杂型面成型难度大、稳定化要求高(在总计约10吨满负载工作情况下,一年内产生的时效变形应小于0.05mm)、控制单元多且同步协调运动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各关键部件达到先进的技术指标;在高真空活动挡块研制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挡块的结构设计作大胆创新,采用分步、分级多种焊接方法攻克了异种材料的超高真空密封焊接难题;在工艺实施时,严把质量关,精心总装与联调,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确保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电物理装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光源波荡器的研制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项目的建设。   据悉,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评选出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评选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评选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6人(组织)。
  • 《武汉病毒所“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荣获2017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2
    • 近日,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召开,隆重表彰为湖北省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蝙蝠是多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自然宿主。石正丽领衔的研究团队等针对新发传染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蝙蝠携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新病毒发现与鉴定、跨种感染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贡献包括证实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分离到与SARS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为SARS的蝙蝠起源提供了多个重要证据;发现我国蝙蝠感染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这两类烈性病毒相关病毒的血清学证据;在蝙蝠中发现、鉴定了腺病毒、圆环病毒等大量遗传多样的新病毒,进一步证实蝙蝠是多种病毒的自然宿主。 该项目为SARS等蝙蝠来源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有关蝙蝠病毒的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与进化规律的新知识,取得了引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截至2017年12月,该项目发表于Nature、Science、Emerg Infect Dis、J Virol等权威杂志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Nature、Science、Lancet等SCI他引940次。除第一完成人石正丽外,湖南大学葛行义教授、武汉病毒所杨兴娄副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袁军法副教授、武汉病毒所周鹏青年研究员分别为第二至第五完成人,在项目完成期间均为石正丽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本次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共有334项科技成果(人)获奖,包括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35项、科技进步奖241项。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等省领导出席了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为石正丽等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