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论证夏威夷新生地幔柱头与地幔柱尾相互作用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团队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刘丽军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模拟,论证了古老的夏威夷地幔柱尾在800万年前开始受到新生地幔柱头影响,研究成果3月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上正式发表。

    夏威夷-帝王海山链是固体地球科学的经典研究对象,在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假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假说,地幔柱保持基本不动,而板块运动,因此地幔柱喷发形成的火山在板块上留下成串的火山。最近800万年以来,夏威夷海山链开始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火山链,并出现偏转。夏威夷地幔柱经历了超过8500万年的喷发,岩浆喷发速率自800万年以来开始急剧增加,目前每年喷发量达到0.6立方千米(全球地幔柱平均喷发量为2立方千米)。

    夏威夷岛链对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假说的诞生做出过重要贡献。1963年,Wilson提出著名的热点假说,认为夏威夷-帝王岛链的下面软流圈中有一个热点不断向外喷出岩浆,热点不动而板块运动从而形成岛链,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岛链大拐弯处则是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结果。随后,有学者测定了夏威夷岛链的年龄,验证了Wilson的说法,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软流圈是运动的,很难解释为何热点长期在软流圈上保存不动。1971年,Jason Morgan提出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柱起源于核幔边界,其空间位置基本保存不变。1991年,Ian Campbell等通过地球动力学模拟实验,提出地幔柱向上运移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个巨大的蘑菇状岩浆,并在100万年内完成主要的喷发,形成大火成岩省,随后地幔柱变的细长、形成岛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作为地幔柱假说发源地的夏威夷-帝王岛链并不符合地幔柱假说。首先,根据地幔柱假说,地幔柱头喷发量巨大,随后则是喷发量骤减,但夏威夷地幔柱喷发量却在迅速增加;其次,夏威夷地幔柱在800万年前开始拐弯,也与地幔柱不动的传统认识相悖。与此同时,夏威夷地幔柱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出现了一支更富集的玄武岩。针对上述问题,国际地学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多种模型,但往往只能解释其中一个现象,不能同时解释所有现象,有人甚至因此对地幔柱假说产生了怀疑。

    孙卫东团队将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结合,通过数值模拟重现了800万年前一个新生地幔柱头与原夏威夷地幔柱尾相互作用导致海山位置、地球化学组成和喷发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模拟显示,开始时地幔柱头比较弱,受地幔柱尾的吸引向地幔柱尾靠拢。随着新生的地幔柱头不断发展,其喷发量逐渐起到主导作用,吸引地幔柱尾向东南移动近280千米,形成夏威夷地幔柱拐弯;与此同时,夏威夷岛链的喷发速率大幅度升高,形成了巨大的夏威夷岛。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地幔柱发育和地幔柱-地幔柱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丽鹏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卫东研究员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刘丽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Lipeng Zhang, Zebin Cao, Robert E Zartman, Congying Li, Saijun Sun, Lijun Liu, Weidong Sun. (2023) An emerging plume head interacting with the Hawaiian plume tail.The Innovation. 4(2).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04.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3/t20230308_669186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形成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郭鹏远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海山的成因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提出并验证了“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下脊向流动会产生海山/海山链”的重要科学假说,为理解全球海山的成因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地质学期刊GEOLOGY。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地幔柱假说(Wilson, 1963; Morgan, 1971)可以很好地解释年龄渐变的海山链(夏威夷-皇帝岛链)以及体积较大的海底高原(Ontong Java高原)的成因。然而,沉寂在大洋之下的数以万计的海山大多没有此类特征,它们既没有年龄渐变的现象,体积也很小。因此,“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Hillier等人(2007)发现全球99%以上的海山形成于在正在生长的大洋岩石圈上,由此猜想这些小海山的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结构有关。因为大洋岩石圈在快速扩张时,近脊区域下会产生一个“大斜坡”,沿着“大斜坡”脊向流动的地幔物质容易发生减压熔融从而形成区域广阔的海山/海山链;相反,大洋岩石圈在慢速扩张时,近脊区域没有产生“大斜坡”,不利于发生减压熔融也不会形成区域广阔的海山/海山链。基于此,郭鹏远等提出了“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下脊向流动会产生海山/海山链”的科学假说。 为了验证这一科学假说,团队首先对南太平洋(快速扩张板块)的Pukapuka海山链海山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数据表明Pukapuka海山的地幔源区非常不均一,这些海山的时空分布和系统性成分变化一致说明,它们的地幔源区发生了自西向东(向洋脊的方向)的流动,推测该不均一地幔最终会流到洋脊之下进而影响洋脊玄武岩的成分。为了证实这一推测,科研人员进一步对与Pukapuka海山链相交的东太平洋13-23°S洋中脊段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交汇区的洋脊玄武岩确实有显著的地球化学异常,充分验证了提出的这一科学假说。 “不均一地幔脊向流动产生海山/海山链”假说描述了,当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之下流动时,由于洋脊的吸引作用会使其沿着大洋岩石圈底部的“大斜坡”向洋脊方向流动,从而导致不均一地幔持续减压熔融。随着不均一地幔的脊向流动,源区地幔中易熔富集组分逐渐被熔融、抽离,最终产生的岩浆喷发至海底所形成的海山就具有年龄和成分渐变的特征。 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郭鹏远副研究员。合作者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沈芳宇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李东永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赵阳慧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师王晓红和段梦、崂山实验室国坤博士和牛耀龄研究员、夏威夷大学John Sinton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技厅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Pengyuan Guo*, Fangyu Shen, Dongyong Li, Yanghui Zhao, Lipeng Zhang, Xiaohong Wang, Meng Duan, Kun Guo, John Sinton, Yaoling Niu. Ridgeward flow of compositionally heterogeneous mantle produces near-ridge seamount chains in the South Pacific. Geology 2024; doi: https://doi.org/10.1130/G52299.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地幔氧逸度控制地幔中挥发分的赋存形式和活动性,影响幔源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挥发分组成,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因此,研究自冥古宙以来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对认识深部碳循环、大气成分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地幔氧逸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幔源熔体的氧逸度研究来实现。然而,由于Fe3+在石榴子石中的稳定性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地幔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幔源岩浆的氧逸度会随着熔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不同深度起源熔体的氧逸度差异不仅受控于地幔固有氧逸度(Fe3+/ΣFe比值),而且还受控于岩浆的起源深度。 为了直观对比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起源深度的熔体反映的地幔氧逸度特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参数:“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参考了经典的“潜能温度”的定义,其代表了地幔在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其不发生熔融减压上升至1GPa时的氧逸度。使用 “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可以直接对比不同深度起源岩浆地幔源区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用来约束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史。 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后,研究者们收集整理了全球自3.8Ga以来正常的环境地幔(指未受俯冲带和地幔柱影响的地幔橄榄岩)衍生玄武岩和地幔柱衍生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约束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热状态的长期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太古宙岩浆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太古宙之后岩浆的氧逸度。与此同时,岩浆的氧逸度与地幔潜能温度和熔融压力表现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指示太古宙时期高地幔潜能温度所造成的部分熔融深度大可能是导致太古宙岩浆氧逸度偏低的原因。在将所有幔源岩浆的氧逸度校正至“潜能氧逸度”之后发现,无论是环境地幔还是地幔柱源区(下地幔)的氧逸度自冥古宙以来均保持不变,而造成幔源岩浆氧逸度变化的原因则是地幔熔融深度和程度的变化。 研究成果以“The constant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 since the Hadean”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张方毅为第一作者,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Vincenzo Stagno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丽鹏副研究员、陈晨博士、刘海洋副研究员和李聪颖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77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