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等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阶段的重要基因挖掘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7
  • 根瘤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与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转化的共生关系,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进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以形成能够被植物利用的有机氮;根瘤菌从宿主植物中获取所需的光合产物。研究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及机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得益于高通量DNA测序,科研人员发表较多根瘤菌的完整基因组,但分析验证关键基因的功能工作仍不足。

    该研究运用Mariner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INSeq),分析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过程中的连续生活方式阶段,首次明确根瘤菌在根际生长、根系定殖、侵染根毛细胞、形成根瘤、分化成固氮类菌体和从根瘤中释放各个阶段的必需基因。虽然只有27个基因被注释为固氮基因(nif和fix),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有603个基因区域是豌豆结瘤和固氮过程中的必需基因。其中,146个基因是根际生长到类菌体发育阶段的必需基因,这些基因凸显根际环境中的竞争对后期侵染及结瘤的重要性;211个基因是结瘤和类菌体阶段的特异基因,主要为菌体运动、细胞膜重组、结瘤信号转导、固氮和代谢适应(包括尿素、赤藓糖醇和醛代谢、糖原合成、二元酸代谢和谷氨酰胺GlnII合成)等功能相关基因。研究强调根瘤菌与宿主豆科植物共生的多个阶段竞争的重要性,有利于深入了解两者间的互作机理。

    相关研究成果以Lifestyle adaptations of Rhizobium from rhizosphere to symbiosis为题,发表在PNAS上。牛津大学植物系教授Philip Poole团队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为论文的共同完成单位,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副研究员李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38/23823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阶段的重要基因挖掘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30
    •  根瘤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转化的共生关系,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进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形成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机氮;同时,根瘤菌从宿主植物中获取所需的光合产物。根瘤菌每年固定的纯氮约为4000万吨,约占整个农业体系生物固氮总量的65%,研究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及机理对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近年,得益于高通量DNA测序,大量根瘤菌的完整基因组得以迅速发表,但对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验证工作仍然滞后。   本研究运用Mariner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INSeq)分析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过程中的连续生活方式阶段,首次明确了根瘤菌在根际生长、根系定殖、侵染根毛细胞、形成根瘤、分化成固氮类菌体和从根瘤中释放各个阶段的必需基因。虽然只有27个基因被注释为固氮基因(nif和fix),但研究人员发现有603个基因区域是豌豆结瘤和固氮过程中的必需基因。其中,146个基因为根际生长到类菌体发育阶段的必需基因,这些基因凸显了根际环境中的成功竞争对后期侵染及结瘤的重要性;此外,211个基因为结瘤和类菌体阶段的特异基因,主要为菌体运动、细胞膜重组、结瘤信号转导、固氮和代谢适应(包括尿素、赤藓糖醇和醛代谢、糖原合成、二元酸代谢和谷氨酰胺GlnII合成)等功能相关基因。研究结果强调了根瘤菌与宿主豆科植物共生的多个阶段竞争的重要性,为深入了解两者间互作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