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112/t20211220_6314149.htm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874121010527?via%3Dihub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接骨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8
    •  接骨木属(Sambucus L.)为荚蒾科(Viburnaceae)植物,大约包含29个公认物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本属植物多为速生的草本、灌木或小乔木。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常有锯齿。花序生于枝条末端,花为黄白色或粉紫色,常组成浓密的复聚伞花序。果实通常为圆形浆果状核果,颜色丰富多样,成熟时常有轻微香味(图1)。   武汉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对全球接骨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毒理学和已知药理学特性等现有信息进行了总结、分析和综述,以了解其科学内涵,并进一步揭示相关研究的空白。分析结果表明,接骨木属植物中,许多种类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在全球许多地区,它们已作为传统药物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骨折、风湿病、糖尿病、呼吸和肺部疾病、炎症性疾病等。接骨木属植物的药理作用来源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是植物发挥药理活性的重要因素。接骨木属植物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如:酚类化合物、萜类、脂肪酸、凝集素、生物碱等。目前,共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出约425种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分析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糖尿病、抗炎、抗抑郁、保护骨组织等突出的药理活性,且大部分活性功能与其传统用途相关,证明其传统用途的有效性(图2,图3)。   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它们的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接骨木属植物中,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来自一些物种的诸如氰苷和凝集素等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毒性,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在本属植物的药用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对功效进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总结了接骨木属植物的传统药用用途,说明它们可作为现代药物的替代品。然而,目前现有的数据在指导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对该属植物的传统用途和药理活性,以及分离的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毒性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以阐明其在治疗效果和安全临床应用方面的药用潜力。   研究结果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the Genus Sambucus L. (Viburnacea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26, 31970211)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C202101)等项目的支持。   本研究在胡光万研究员的指导下,主要由肯尼亚籍留学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 和国内硕士研究生李静共同完成,学科组其他几位学生也参与了文献调研和分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102
  • 《武汉植物园在四川再次发现兰科植物新物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14
    • 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四川省兰科植物资源专项调查期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和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联合命名了兰科植物新种:卧龙无柱兰Ponerorchis wolongensis G.W. Hu, Yue H. Cheng & Q.F. Wang(图1)。这是继中华珊瑚兰Corallorhiza sinensis G.W. Hu & Q.F. Wang之后,武汉植物园今年命名发表的、产自四川的第二个兰科植物新种。相关文章以Ponerorchis wolongensis (Orchidaceae, Orchidinae), a new species with variable labellum from Hengduan Mountains, western Sichua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北欧植物学杂志》(Nordic Journal of Botany)上。   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大的科之一,全世界估计有28000种左右,除地球两极和极干旱荒漠以外,兰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兰科植物有着极大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以致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遭到很大的人为破坏,《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将兰科植物全部列入保护物种名录。2020年7月,卧龙保护区工作人员采集到一种开白花的矮小兰科植物,经武汉植物园正在川西进行兰科植物调查的团队鉴定,确定该种属于无柱兰属(最新的兰科系统学研究已将《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收录的无柱兰属(Amitostigma)并入小红门兰属(Ponerorchis))。经查阅相关文献和进一步开展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该种与本属中已知物种均不同,最终确定其为新种。根据其模式产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卧龙无柱兰(Ponerorchis wolongensis)。   形态上,卧龙无柱兰和头序无柱兰(Ponerorchis capitata)最接近,它们都有着顶生密集的总状花序,白色的花,相近形状的花瓣和萼片。但卧龙无柱兰与其区别在于:叶长披针形至线形,长约8-22 mm、宽约1.5-2.5 mm;花序具花3-6朵;唇瓣侧裂片椭圆形到长圆形,长约2-3 mm、宽约1.5-2 mm;唇瓣的中裂片椭圆形或短舌状,形状多变,先端波浪状,或中部凹陷,且凹陷处有一小齿突,有时先端深裂。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卧龙无柱兰与四川小红门兰亲缘关系较近(图2),但两者在形态上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