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开发177纳米真空紫外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1
  • 如果真空紫外激光可以聚焦成一个小束点,将可用于研究介观材料和结构,并使制造纳米物体具有更加的精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177纳米的VUV激光系统,可以在长焦距处获得亚微米焦点。该系统可以重新配置用于低成本的角度分辨光电发射光谱,并可能推动凝聚态物理研究。

    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研究人员利用无球像差的带板开发了一种177 nm VUV激光扫描光电发射显微镜系统,该系统在长焦距(~45 mm)下具有<1μm的焦斑。

    基于这种显微镜,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离轴荧光检测平台,在揭示材料的细微特征方面表现出优于传统激光系统的能力。

    与目前用于ARPES的具有空间分辨率的DUV激光源相比,177 nm VUV激光源可以帮助ARPES测量覆盖更大的动量空间,具有更好的能量分辨率。

    该VUV激光系统具有超长焦距(~45 mm)、亚微米空间分辨率(~760 nm)、超高能量分辨率(~0.3 meV)和超高亮度(~355 MWm-2)。可直接应用于光电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角度分辨光电子能谱仪(ARPES)、深紫外激光拉曼能谱仪等科研仪器。

    目前,该系统已与上海理工大学的ARPES连接,揭示了各种新型量子材料的精细能带特征,如准一维拓扑超导体TaSe3、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2Te4)(Bi2Te3)m族等。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开发出在室温下操作的极化激光纳米激光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5-22
    • 室温极化子纳米激光器以及几个相关的研究成果已被证明,涉及纳米尺度的极化子物理以及量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等主题。 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DGIST于5月8日宣布,在GIST的Seong-Ju Park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itesh Agarwal教授的合作下,由Chang-Hee Cho教授在新兴材料科学系开发了室温下使用的极化激光纳米激光器。 。当通过产生电子 - 空穴对(激子)的库仑束缚状态激发材料与光子强烈地相互作用时,形成激子 - 极化子的宏观量子态,其接收光和物质的性质,从而产生非常的能量高效的相干光源,称为“极化激光器”。极化激光器作为下一代激光技术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在超低功率下工作。然而,由于难以控制激子的热稳定性,特别是在纳米级器件中,其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小组使用了“量子阱”,这是一个容易落入电子的空间。研究员DGIST的Jang-Won Kang博士在纳米结构半导体的侧壁上产生了量子阱,并且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够保持热稳定的激子,否则它们仅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能稳定。 此外,通过加强纳米结构半导体内的激子和光的耦合,量子阱结构有助于形成比以前更有效和稳定的激子 - 极化子状态。这为Chang-Hee Cho教授团队开发的极化子纳米激光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激光器在室温下稳定,并且仅在现有纳米激光器的1/10功率下工作。 Cho教授说:“由于新的纳米结构半导体可以提高激子的性质,从而提高激子 - 极化子,我们能够开发出能够在室温下使用这种技术工作的极化子纳米激光器。特别是,我们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建立一个平台来研究室温下激子 - 极化子相关的物理现象。“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20日
  • 《科学家展示强紫外可见红外全光谱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8-25
    • 图:a、 HCF-LN-CPPLN实验装置示意图。b、 CPPLN样品发出的明亮白光圆形斑点。c、 b的一阶衍射光束,显示出从紫色到红色的彩色彩虹图案。d,HCF-LN-CPPLN模块通过第二NL HHG和第三NL SPM效应产生的输出全光谱激光信号的归一化光谱 高亮度超宽带超连续白光激光器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开发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产生超连续白激光。 它们大多利用各种三阶非线性效应,如发生在微结构光子晶体光纤或均匀板内的自相位调制(SPM),或稀有气体填充的空心光纤。然而,这些超连续谱光源的质量受到一些限制,如脉冲能量在纳焦耳级的小,以及复杂的色散工程的要求。 另一种更有效的扩大激光光谱范围的手段是通过准相位匹配(QPM)方案的各种二阶非线性效应(2nd - NL)。然而,由于泵浦带宽窄,QPM工作带宽有限,高次谐波能量转换效率下降,这些纯2nd - NL方案的频谱和功率缩放性能仍然很差。 如何解决这些存在于2nd-NL和3rd-NL体制的不良限制,并使两者兼得,以生产光谱覆盖从紫外到中红外范围的全光谱超连续光谱激光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中国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子学院Zhi-Yuan Li教授及其同事领导的团队展示了一种强烈的四倍频紫外-可见-红外(UV-Vis-IR) 全光谱激光源(300 nm至5000 nm,峰值为-25 dB),每脉冲能量为0.54 mJ,来自级联结构的充气空心芯光纤(HCF),裸露的铌酸锂(LN)晶体板,特别设计的啁啾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CPPLN),由3.9 mm, 3.3 mJ的中红外泵浦脉冲泵浦。 在3.3 mJ 3.9 μm中红外飞秒脉冲激光器的泵浦下,HCF-LN系统可以产生一倍频宽的强中红外激光脉冲,作为CPPLN的二次FW泵浦输入,而CPPLN支持高效宽带HHG处理,进一步将光谱带宽大幅扩展到UV-Vis-IR。显然,这种级联结构创造性地满足了产生全光谱白光的两个先决条件:条件1,强一倍频的泵浦飞秒激光,条件2,具有极大频率上转换带宽的非线性晶体。此外,该系统涉及大量的2nd-NL和3rd-NL效应的协同作用。 他们所开发的这种协同机制,为构建UV-Vis-IR整体超连续光谱和填补各种HHG之间的光谱间隙提供了优越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以往采用的单一作用2nd-NL 或3rd-NL效应所达到的效果。 因此,这种级联的HCF-LN-CPPLN光模块能够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强全光谱激光输出水平,不仅具有极大的带宽(跨越4个倍频),而且具有高平坦度的光谱轮廓(从300到5000 nm,平坦度优于25 dB)和大脉冲能量(每脉冲0.54 mJ)。 “我们相信,我们的方案是利用2nd-NL HHG和3rd-NL SPM效应的协同作用,创建一个强烈的四倍频紫外-可见光-红外全光谱飞秒激光源,这是构建更大带宽、更大能量、更高光谱亮度和更平坦光谱剖面的超连续光谱白色激光源的一大步。科学家们说:“这种强烈的全光谱飞秒激光将为光谱学提供一种革命性的工具,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工业加工和环境监测方面找到潜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