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在南大洋气旋对海盐粒子高空输送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气重点实验室)在南大洋气旋对海盐粒子高空输送机制及其气候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观测方法,捕捉了南大洋海盐颗粒在多个不同气旋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首次评估了南大洋气旋对海盐颗粒的高空输送量。发现在气旋发生过程,近海表大气海盐颗粒浓度并未随风速的增大而升高。这与传统大气海盐颗粒浓度与风速正相关的观点并不一致。通过对气旋过程气团的运动和输送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在近海表层由于气旋中心压力较周边低,使得周边气流向气旋中心传输;在气旋低压区形成泵吸作用将低层大气向高空输送,底层周边干净气团向低压中心的补充稀释了近海表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同时气旋的泵吸作用将大量底层大气中的海盐颗粒带入高空,这两者相互作用使近海表层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降低。

    南大洋气旋发生的频率非常高,特别是在40-60°S西风带区域,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气旋形成。本研究通过现场观测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在气旋发生过程,由于气流的输运作用,虽然海盐颗粒的生成量上升,但底层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并未增加。计算结果表明超过30%的海盐颗粒在气旋的泵吸作用下,被输送至高空大气中,这部分海盐颗粒最终成为大气云凝结核(CCN)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大洋气旋多发,气旋产生的海盐颗粒高空输运作用将极大增加南大洋上空 CCN的数量,改变南大洋海域太阳辐射平衡,调控区域气候变暖,并进一步影响南大洋的降水循环,对区域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对揭示南大洋及南极区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成果以“Cyclones enhance the transport of sea spray aerosols to the high atmosphere in the Southern Ocean ”为题发表在国际大气领域顶级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杂志上(1区TOP)。硕士研究生史军为该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导师颜金培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该研究亦是在海洋三所创新培育团队支持下,在极区海洋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南北极考察专项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cp.copernicus.org/articles/23/10349/2023/。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30920/3286.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在近岸氮沉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气重点室)在近岸海域大气气溶胶氮沉降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厦门近岸海域大气氮的来源及沉降通量控制因素,并以“Dry-deposi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nitrogen aerosols in Xiamen Bay: Fluxes, sources, and biogeochemical signifificance”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该期刊为国际环境领域顶级期刊(2区,影响因子7.963)。海气室王珊珊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博士后合作导师颜金培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 近岸大气氮沉降是近岸海域营养盐的重要来源,对近岸海洋营养盐的组成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增加,导致近岸大气气溶胶氮沉降量急剧增加,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然而目前对近岸大气气溶胶氮的来源,迁移转化及沉降入海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测定了厦门湾无机及有机氮气溶胶的数浓度及粒径,解析了大气氮的来源,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氮干沉降速率、通量及控制因素。发现二次形成是厦门湾含氮气溶胶的最主要来源,内陆气团携带更多的无机氮,而海洋气团携带更多的有机氮。 近年来,课题组在近岸大气污染传输与沉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大气氮沉降长期观测站,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建立了近岸大气氮干湿沉降通量评估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评估近岸海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异特征,分析近岸海域大气氮的来源、沉降量及关键控制因素,为海峡西岸近海大气氮沉降输入对海水营养盐的贡献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基础。 以上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2912。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极区甲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气重点室、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先后在国际地学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一区top,IF6.50)和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中国科学院海洋学一区,IF8.41)发表了题为《甲烷输运增强:从楚科奇海到北冰洋中心区》和《罗斯海(南大洋)夏季甲烷显著不饱和》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输运机制和南大洋高纬区甲烷不饱和的观点,对极区甲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甲烷在百年尺度上的温室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极区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量化极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释放通量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率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了南、北极甲烷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极区甲烷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比国内相关研究领先至少20年。作为国内唯一进行极区海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研究的课题组,通过在实验室建立方法和积累观测数据,先后开展了南、北极氧化亚氮和甲烷研究。该成果是课题组继极区氧化亚氮研究外的另一项重要进展。 北极边缘海因其富含永久冻土一直是国际甲烷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现场数据,发现甲烷在楚科奇海的陆架和陆坡处具有显著高值。该部分甲烷可以通过上盐跃层的封存作用,在海流的携带下输送至北冰洋中心区。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过剩甲烷”正在以0.1 nM每年的速度增长。同时,在大气和洋流强迫的作用下,太平洋入流水流量增强导致了该“过剩甲烷”从近岸海域向北冰洋更深处、更北面扩散。综合模型分析,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的输运机制,认为在海冰覆盖减少的情况下,正在增加的“过剩甲烷”浓度和持续增强的输送距离/速率将会引起更多的北冰洋甲烷释放到大气中。 南极是受人为活动相对较小的地区。由于海冰的覆盖,南极高纬度区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观测数据还相对匮乏。通过对南极罗斯海甲烷研究发现,海水中大部分甲烷处于不饱和状态(平均值82±20%),这主要与局地的水团混合和甲烷氧化作用有关。南极绕极流(ACC)是南大洋水团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的绕极深层水由于长期与大气隔绝而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在上升流、沿岸流等物理过程的作用下,低浓度的甲烷被卷携至罗斯海水柱中。由于缺乏其他来源,混合的罗斯海海水依然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海冰融化后,稀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表层海水甲烷低于大气平衡浓度的过程,由此造成了罗斯海向大气吸收甲烷的现象,表明南极高纬区(如罗斯海)在夏季可能是大气甲烷的汇区,这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海域(为大气甲烷源区)相反。 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叶旺旺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詹力扬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其他主要合作单位为莫斯科大学、德国赫姆霍兹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二所等。 论文链接: Ye W., Li Y., Wen J., Zhang J., Shakhova N., Liu J., Wu M., Semiletov I*., Zhan L*. Enhanced transport of dissolved methane from the Chukchi Sea to the central Arctic.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23, 37(2): e2022GB007368. https://doi.org/10.1029/2022GB007368 Ye, W., Arévalo-Martínez, D.L., Li, Y., Wen, J., He, H., Zhang, J., Liu, J., Wu, M. and Zhan, L*. (2023), Significant methane undersaturation during austral summer in the Ross Sea (Southern Ocean).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 https://doi.org/10.1002/lol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