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极区甲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气重点室、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先后在国际地学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一区top,IF6.50)和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中国科学院海洋学一区,IF8.41)发表了题为《甲烷输运增强:从楚科奇海到北冰洋中心区》和《罗斯海(南大洋)夏季甲烷显著不饱和》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输运机制和南大洋高纬区甲烷不饱和的观点,对极区甲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甲烷在百年尺度上的温室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极区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量化极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释放通量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率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了南、北极甲烷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极区甲烷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比国内相关研究领先至少20年。作为国内唯一进行极区海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研究的课题组,通过在实验室建立方法和积累观测数据,先后开展了南、北极氧化亚氮和甲烷研究。该成果是课题组继极区氧化亚氮研究外的另一项重要进展。

    北极边缘海因其富含永久冻土一直是国际甲烷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现场数据,发现甲烷在楚科奇海的陆架和陆坡处具有显著高值。该部分甲烷可以通过上盐跃层的封存作用,在海流的携带下输送至北冰洋中心区。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过剩甲烷”正在以0.1 nM每年的速度增长。同时,在大气和洋流强迫的作用下,太平洋入流水流量增强导致了该“过剩甲烷”从近岸海域向北冰洋更深处、更北面扩散。综合模型分析,提出了北极甲烷“自下而上”的输运机制,认为在海冰覆盖减少的情况下,正在增加的“过剩甲烷”浓度和持续增强的输送距离/速率将会引起更多的北冰洋甲烷释放到大气中。

    南极是受人为活动相对较小的地区。由于海冰的覆盖,南极高纬度区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观测数据还相对匮乏。通过对南极罗斯海甲烷研究发现,海水中大部分甲烷处于不饱和状态(平均值82±20%),这主要与局地的水团混合和甲烷氧化作用有关。南极绕极流(ACC)是南大洋水团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的绕极深层水由于长期与大气隔绝而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在上升流、沿岸流等物理过程的作用下,低浓度的甲烷被卷携至罗斯海水柱中。由于缺乏其他来源,混合的罗斯海海水依然含有较低浓度的甲烷。海冰融化后,稀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表层海水甲烷低于大气平衡浓度的过程,由此造成了罗斯海向大气吸收甲烷的现象,表明南极高纬区(如罗斯海)在夏季可能是大气甲烷的汇区,这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海域(为大气甲烷源区)相反。

    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创新培育团队成员叶旺旺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詹力扬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其他主要合作单位为莫斯科大学、德国赫姆霍兹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二所等。

    论文链接:

    Ye W., Li Y., Wen J., Zhang J., Shakhova N., Liu J., Wu M., Semiletov I*., Zhan L*. Enhanced transport of dissolved methane from the Chukchi Sea to the central Arctic.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23, 37(2): e2022GB007368. https://doi.org/10.1029/2022GB007368

    Ye, W., Arévalo-Martínez, D.L., Li, Y., Wen, J., He, H., Zhang, J., Liu, J., Wu, M. and Zhan, L*. (2023), Significant methane undersaturation during austral summer in the Ross Sea (Southern Ocean).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 https://doi.org/10.1002/lol2.10315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30210/2851.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冷泉微生物生态与进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8
    • 深海冷泉由以甲烷等为主要成分的流体通过海底断层或裂隙等特定运移通道从沉积物层喷涌或渗漏而形成,通常可指示天然气水合物藏(可燃冰)的存在。作为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窗口,深海冷泉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着冷泉生态系统的碳、氮、硫等元素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生境的生命演化和可燃冰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所董西洋课题组在深海冷泉微生物生态与进化方面取得两项新进展。 进展1 冷泉沉积物微生物种群的进化生态学 深海冷泉沉积物中有丰富多样的细菌和古菌,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大影响。虽然大量的研究已揭示了冷泉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但对其微观多样性(即种群内遗传变异)仍知之甚少。对冷泉沉积物中的好氧甲烷氧化细菌(MOB)、厌氧甲烷氧化古菌(ANME)和硫酸盐还原细菌(SRB)进行微观多样性分析,发现它们在基因组水平上有着不同的进化轨迹,但普遍具有低同源重组率并受到较强的纯化选择。甲烷(pmoA和mcrA)和硫酸盐(dsrA)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在这些微生物中多处于强烈的纯化选择状态。这些基因在不同类群中的进化轨迹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的位点上其功能是保守的。MOB、ANME和SRB的基因组及mcrA和dsrA基因的微观多样性具有深度依赖性,在不同位点的沉积物柱氧化还原带中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这些结果强调了深海冷泉极端环境中生态过程与关键细菌和古菌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海底生物圈中的微生物适应机制提供了线索。 上述研究成果以题为“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habiting deep sea sediments associated with cold seeps”,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IF=17.69)。董西洋研究员及硕士研究生彭用一为本文第一作者,董西洋研究员和邵宗泽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论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877-3 进展2 水合物区深部生物圈的碳源和能源获取模式 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深海冷泉沉积物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在这些沉积物中,上层水体沉降的有机碎屑和水合物分解出的甲烷是深部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碳源和能源。然而,哪种代谢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仍不清晰。以来自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区钻探柱(最深达海底以下49米)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焦不同的氧化还原带,利用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描述了深部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碳矿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在硫酸盐-甲烷氧化界面(SMI)、SMI上方和SMI下方的样品中具有显著差异。在SMI上方,Chloroflexota丰度最高;在SMI下方,Caldatribacteriota占据主导地位。Verrucomicrobiota、Bathyarchaeia和Hadarchaeota在两种类型的沉积物中无明显差别。功能代谢和转录活性分析表明生物大分子的发酵起到关键作用。相比之下,代谢小分子物质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和产甲烷古菌则属于稀有物种。烷烃厌氧氧化古菌也为低丰度类群。这些结果表明,在经历甲烷渗漏的深部沉积物中,生物大分子的发酵作用是深部微生物的主要获能途径。 上述研究成果以题为“The majority of microorganisms in gas hydrate-bearing subseafloor sediments ferment macromolecules”,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icrobiome》(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IF=16.837)。章楚雯博士后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允鑫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董西洋研究员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王江海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论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482-5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微/纳米塑料的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1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室海洋生态毒理学薄军研究员课题组,以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海水青鳉胚胎和仔鱼的毒理效应与机制。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中国科学院2区TOP,IF=7.129)和《Water》(IF=3.530)上。 微塑料是全球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当前,水体中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微塑料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具有个体小、世代周期短、产卵率高、胚胎透明易观察、对环境胁迫敏感、盐度适应范围宽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海洋模式鱼类。海洋生态毒理学课题组已在室内稳定培养和繁殖不同年龄阶段的海水青鳉,已成功应用于各类毒理学研究、生态风险评估和海洋环境应急性事件的预警监测中。 7月6日,课题组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在线发表题为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s modulated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swimming activity, and impair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larv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暴露于一系列不同环境浓度的聚苯乙烯(PS)微塑料(102-106 particles/L)水体中,结果显示微塑料暴露显著性诱导了仔鱼的免疫与炎症基因的表达、导致仔鱼游泳行为过度活跃、显著性抑制了仔鱼的长发育。此外,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鱼类黏蛋白(mucin)基因家族在PS微塑料暴露下的表达谱特征,并探讨了其在微塑料胁迫下对仔鱼的保护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微塑料对海水青鳉早期发育的毒性效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课题组关于PS微塑料暴露对海水青鳉胚胎毒性效应与机制的研究在《W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题目为Embryotoxicity of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of different sizes to the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McClelland, 1839)。该研究利用不同粒径大小(0.05,0.5,6.0 μm)的PS微塑料暴露海水青鳉胚胎,结果显示PS微塑料对胚胎表现出粒径依赖的毒性效应;较大粒径(6.0 μm)的微塑料只是附着在胚胎表面,很难进入胚胎内部,鱼类的卵膜和绒毛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此外,PS微塑料暴露显著性缩短了胚胎的孵化时间,并降低了胚胎的孵化率,表明PS微塑料可能会对海洋鱼类的种群数量构成潜在威胁。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090110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01506)、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项目(3502Z20206099)经费支持。上述成果硕士研究生陈锦灿为论文第一作者,薄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生态毒理学课题组在微塑料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7.001)(Chen et al., 2020,目前已被引用20多次)、《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IF=3.737)(Chen et al., 2021)和《生态毒理学报》(陈锦灿等, 2020;章敏等,2022)。 原文链接: 1. Jincan Chen, Chao Fang, Ronghui Zheng, Mingliang Chen, Duck-Hyun Kim, Young-Hwan Lee, Christyn Bailey, Kejian Wang, Jae-Seong Lee, Jun Bo*.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s modulated the immune response, swimming activity and impair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larvae.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2, 241, 113843.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3843 2. Jincan Chen, Chao Fang, Ronghui Zheng, Jun Bo*. Embryotoxicity of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of different sizes to the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McClelland, 1839). Water, 2022, 14(12), 1831.https://doi.org/10.3390/w14121831 3. Jincan Chen, Mengyun Chen, Chao Fang, Ronghui Zheng, Yulu Jiang, Yusheng Jiang, Kejian Wang, Christyn Bailey, Helmut Segner, Jun Bo*. Microplastics negatively impact embryogenesis and mod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e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8, 111349.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0.111349 4. Jin-Can Chen1, Chao Fang1, Rong-Hui Zheng, Fu-Kun Hong, Yu-Lu Jiang, Min Zhang, Yuan Li, Fauziah Shahul Hamid, Jun Bo*, Long-Shan Lin*.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wild commercial nekto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Ocean, and its implication to human health.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 167, 105295. https://doi.org/10.1016/j.marenvres.2021.105295 5. 陈锦灿, 方超,郑榕辉,张玉生,王克坚,薄军*.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 生态毒理学报, 2020, 15(1): 242-255. http://www.stdlxb.cn/article/doi/10.7524/AJE.1673-5897.20190601001 6. 章敏, 薄军, 郑榕辉, 高富龙, 洪幅坤, 陈锦灿, 方超*. 微(纳米)塑料对海洋渔业水域中重要饵料藻类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2022, 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