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如此简单:苔藓和蕨类植物为作物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4-07-25
  • 苔藓、肝草、蕨类植物和藻类可能会在保护作物免受疾病威胁的全球挑战中提供令人兴奋的新研究前沿。 生物技术表明,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侵害的NLR免疫受体结构域可以在开花和非开花植物之间转移。 这一发现为主要作物的工程免疫力开辟了令人兴奋的新可能性,这些作物正面临因气候变化而加剧的新兴和快速进化的病原体的日益增长的威胁。 植物已经开发了富含亮氨酸重复(NLR)的免疫受体,以检测数百万年的病原体。开花植物的NLRs是一个经过充分研究的主题,但对非开花、非血管苔藓植物不同谱系的受体的形式和功能知之甚少。 苔藓植物在5亿多年前从开花植物中分离,对其免疫系统的了解有限。该团队使用遗传和计算工具的组合,专注于编码植物免疫生化基础的NLR免疫受体的N-末端结构域。 他们发现,尽管这些植物的基因序列变化很大,但不同植物谱系的免疫受体结构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 当在开花植物中短暂表达时,不同的免疫受体结构域会激活强烈的免疫反应。反之亦然,因为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在功能上将免疫结构域从开花植物转移到非开花植物。
  • 原文来源:https://www.jic.ac.uk/press-release/not-so-simple-mosses-and-ferns-offer-new-hope-for-crop-protection/
相关报告
  • 《泥炭苔藓的高价值应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8-21
    • 泥炭通常被称为生物燃料,但它也或多或少有其他传统用途,例如在民间医药,建筑材料,或食品保鲜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泥炭地的泥炭藓类植物为主要的作物,也可能有其他多种潜在的增值产品。通常,这些与泥炭藓的抗菌防腐性能相关,或与他们的高吸附能力相关,但是其在分子水平的应用仍然很少报道。这可能归结于泥炭藓的复杂化性质学和缺乏成本效益的技术。
  • 《1600亿碱基对,这种蕨类植物拥有已知最大基因组》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6-12
    •      人类基因组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可与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等岛屿上的一种蕨——Tmesipteris oblanceolate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这种蕨拥有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基因组,包含了1600亿个碱基对。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交叉科学》。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基因组是如何长得如此之大的,以及庞大的基因组是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在美国纽约大学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心发育生物学家Kenneth Birnbaum看来,这一发现没有太出乎意料,因为“蕨类植物以这一点而闻名,它们是典型的染色体‘囤积者’”。DNA是由碱基对组成的,碱基对中的两个分子通过氢键连接。迄今发现的最小基因组属于一种哺乳动物寄生虫——肠脑炎微孢子虫,其基因组仅由225万个碱基对组成。此前的研究发现,植物基因组往往更大。基因组相对较大的植物往往寿命更长,但繁殖速度较慢,更容易受环境压力影响。但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Rose Marks指出,生物体基因组的大小与其物理或生理复杂性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基因组大小与解剖结构或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并不密切相关。这是我们还没有掌握的。”Marks说。该研究主要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家Jaume Pellicer说,他和同事并未想着破纪录之类的事,他们本身是在研究重复的DNA序列在具有异常大基因组的植物进化中发挥的作用。已知蕨类植物通常有很长的重复DNA,于是他们对叉状蕨类植物进行分析。Pellicer指出,这种植物在包括新西兰和新喀里多尼亚在内的少数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并不突出。“它不是一种开花的植物,所以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我想它的美丽在于内里。”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基于激光的分析细胞特征的技术——流式细胞术,统计了Tmesipteris oblanceolate的1600亿个碱基对,比之前的基因组大小记录保持者日本重楼多了110亿个碱基对。但Pellicer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蕨类植物拥有如此庞大的基因组。植物形成超大基因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细胞核内基因组的大规模复制,即多倍体。另一种是有一系列重复的、非编码DNA序列。“我们过去称这些序列为‘垃圾DNA’。但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它们有能力将自己插入附近的基因中,为它们提供新功能或使它们沉默。”Pellicer说。“很难想象,产生大量的非编码DNA会给蕨类植物带来某种选择性优势。”Birnbaum说,“为每个细胞制造DNA,然后包装并保护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负担。”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4.109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