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苔藓的高价值应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8-21
  • 泥炭通常被称为生物燃料,但它也或多或少有其他传统用途,例如在民间医药,建筑材料,或食品保鲜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泥炭地的泥炭藓类植物为主要的作物,也可能有其他多种潜在的增值产品。通常,这些与泥炭藓的抗菌防腐性能相关,或与他们的高吸附能力相关,但是其在分子水平的应用仍然很少报道。这可能归结于泥炭藓的复杂化性质学和缺乏成本效益的技术。

相关报告
  • 《JHI利用人工智能和历史地图识别已转化的泥炭地区域》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4月4日,英国詹姆斯赫顿研究所(JHI)和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发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型,通过训练识别历史地图上特定符号,成功定位过去180年间遭受破坏或完全消失的沼泽、苔藓与泥炭地区域。这些区域每年释放约634万吨CO2当量(占苏格兰年排放量的10%-15%),成为气候治理的关键目标。
  • 《双赢!研究发现泥炭藓种植“既赚钱又固碳”》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4-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槐团队以不同泥炭藓种植时间序列梯度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泥炭藓在不同种植年限下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 泥炭藓作为主要泥炭形成植物,能够通过独特的生化特性促进大气和土壤碳的封存,具有高持水性和养分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具有开发成为兼具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作物的潜力。目前全球多地尝试将其移植到退化农田中,既能替代传统泥炭开采,又能改善土壤环境。在我国西南山区存在大量低产的冷浸田(长期冷水浸泡导致土壤贫瘠、农作物低产),农民尝试在冷浸田改种泥炭藓,以提高经济效益(收益约为水稻种植的9倍)并修复土壤,但相关生态机制研究不足。 此次研究团队发现,泥炭藓种植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20年种植使有机碳含量提升178.8%),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特性。微生物从"富营养偏好型(r策略)"逐渐转变为"贫营养适应型(K策略)",通过调节碳、氮、磷循环相关基因的表达,缓解了微生物对磷的获取压力。这一过程如同给土壤微生物"调配营养套餐",促进碳的长期封存。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田土壤改良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既赚钱又固碳"的双赢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5.10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