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多国科学家强调基因组编辑技术尚不能安全用于人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9-09
  •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一个由多国科研机构组成的国际委员会3日发表报告称,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HHGE)当前还达不到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类的相关标准,各国在决定是否批准这类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前,应展开广泛的讨论并进行严格监督。

    这一国际委员会名为“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临床应用国际委员会”,由来自10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8名代表组成,包括美国国家医学院、国家科学院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等。

    这份报告称,人类胚胎的基因组一旦被编辑,除非有确切证据显示精准改变基因组能带来可靠结果,且不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变化,否则不应该用于生育。而目前包括CRISPR技术等在内,没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基因组编辑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删除或更换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理论上,基因组编辑可改变特定的遗传特征,因而不仅能修改胚胎基因、消除遗传病,也能增强生理特征,但这种“设计婴儿”涉及伦理和多种技术问题——编辑人类胚胎的主要危险在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脱靶效应”,且这些DNA变化在胚胎植入母体前无法检测到。

    该报告对HHGE的潜在用途进行了分类,根据风险情况创建了一个6级结构。报告说,如果一个国家决定批准HHGE技术的应用,初期也应将这类技术限定在预防严重单基因遗传病的范围内,并且这类技术只应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考虑使用。此外,这份报告也为各国及国际层面在HHGE技术方面的监管提供了基础指导建议。

    委员会联席主席凯·戴维斯说:“当前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在人类胚胎上的效果,以确保能够精确修改并且不会出现脱靶效应。”

    此外,该报告还呼吁成立一个国际“科学咨询小组”来评估HHGE的拟议用途,提供相关技术的定期更新,以及评估如果将编辑过的胚胎植入母亲体内会产生什么结果。它还建议建立一种国际机制,使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可以报告他们有关HHGE的计划或使用情况。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78052.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实现竹子基因定点编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9
    •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朱强课题组以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的麻竹为材料,建立了适合麻竹内源基因的敲除的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对麻竹基因的定点敲除。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该研究为竹子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通过分子育种方法进行竹子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直接生产和消费竹子,2018年中国竹产业的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但其开花周期很长。它们是禾本科植物,却具有特殊的营养器官——地下鞭根笋系统。尽管人类应用竹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对竹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种质创新工作却滞后于其他主要的农林作物。 麻竹经济价值极高,其染色体为六倍体。研究团队首先建立并优化了适用于竹子的原生质体提取和转化的流程,用以快速优化适用于竹子的基因编辑元件。在该体系中通过对CRISPR/Cas9元件的优化,研究者发现玉米的UBI启动子驱动的Cas9基因及来自水稻的OsU6b启动子驱动的sgRNA,可以有效地在竹子原生质体中进行基因编辑。 为测试该体系是否可用于创制竹子突变体,研究者克隆了可能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1),利用此前建立的麻竹遗传转化体系,首次在六倍体麻竹的T0代中获得该基因的单拷贝突变及三个拷贝的同时突变,突变的最高效率为81.8%。PSY1纯合敲除突变体呈现了明显的白化表型,这种表型在组织培养阶段即已发生。 竹子是世界上最高的禾本科植物。先前的研究表明,赤霉素信号途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叫作GRG1 的基因就是受到外源赤霉素的强烈诱导。课题组克隆了该基因在麻竹中的同源基因DlmGRG1,并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体系对DlmGRG1进行定点敲除,获得了DlmGRG1纯合的麻竹突变体。突变体的株型和高度明显发生了改变,其节间长度明显增长。
  • 《科学家呼吁支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保证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1
    •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国际社会应为负责任地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监管框架和支持机制。 就职于比利时、巴基斯坦、德国、沙特和菲律宾高校或科研机构的7名科学家联合发表文章称,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已使通过改变植物内源基因对作物进行改良成为现实。例如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就是在不插入外来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情况下修改作物的基因组。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谷物及其他涉及粮食安全的作物中的应用迅速增加。这种技术还可用于改良孤生作物(通常因在全球市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忽略的作物),如一些地区独有的水果、蔬菜和一些主食作物。 文章说,由于基因编辑技术不涉及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所以相比转基因技术遭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未来5年内,多个涉及粮食安全的作物可以迅速受益于该技术,以解决这些作物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病虫害问题,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需求,以及使植物更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压力。 然而在欧洲,对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的监管仍存在争议。2018年,欧洲法院裁定包括CRISPR基因编辑在内的基因诱变技术应被视为转基因技术,这意味着这种技术在欧洲将接受与转基因技术一样的监管。对此许多育种专家表示感到“震惊”和“悲哀”,认为这一裁定将阻碍在欧盟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投入。 文章作者之一,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农业经济学家马丁·凯姆就表示,基因编辑作物并不含外来基因,因此这些作物与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一样安全,不应该被视为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 文章指出,要实现全球粮食安全,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创新至关重要,而一个能支持创新的环境同样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该抓住机遇,为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制定出建设性的监管和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