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高选择性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4
  •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高敏锐教授课题组和俞书宏院士团队设计了系列具有“富集”效应的纳米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转化。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杂志上。

      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还可以得到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具有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够实现人为闭合碳循环等优点,为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学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通过更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合成,并结合催化机制理解,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与难点。

      研究人员提出纳米针尖的“近邻效应”促进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通过智能微波反应器的高通量筛选,制备了硫化镉纳米针阵列结构。研究发现随着针尖之间距离的逐渐减小,钾离子富集会不断增强。流动电解池测试表明,这种多纳米针尖硫化镉催化剂由于“近邻富集效应”,其性能大大优于其他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电催化剂。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并被选为“卷首插画”论文。

      在利用纳米多针尖的“近邻效应”实现对目标离子的富集的基础上,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出利用纳米空腔的“限域效应”来富集反应中间体,实现二氧化碳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转化。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了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纳米结构设计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纳米尺度“富集效应”可有效增强关键中间体的吸附,从而推动反应高效率运行。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为今后相关电催化剂的设计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4/14/content_443233.htm?div=-1
相关报告
  • 《二氧化碳一步100%选择性转化为乙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3
    • 江南大学近日消息,该校刘小浩教授团队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一步100%选择性转化为乙醇,取得重磅突破。 附江南大学官微文章: 5月16日,《科技日报》以“我科研团队实现二氧化碳一步合成乙醇”为题报道了江南大学刘小浩教授团队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一步100%选择性转化为乙醇。 文章称,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催化剂设计策略,通过结构封装法,构筑了双钯位点-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连续流一步无副反应高效稳定制乙醇。相关研究成果5月10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 乙醇,俗称“酒精”,既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用于制造饮料、消毒剂、车用燃料。同时,乙醇还可以转化为乙烯和下游高价值化工产品。在乙醇制备方面,工业上一般采用粮食发酵法和煤基乙醇技术。粮食发酵法制备乙醇不可避免出现“与人争粮”的局面,煤基乙醇工艺路线复杂、且制造乙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一步直接合成更高价值的乙醇,不仅可以避免消耗粮食和煤炭资源,还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将为二氧化碳大规模高值利用提供巨大机遇。”刘小浩表示。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比如光催化、电催化、以及间歇釜热催化。相较于上述技术途径,在连续流固定床反应器中,由于便捷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管理,更容易实现工业应用。刘小浩进一步解释,但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可控精准增碳定向生成乙醇,易产生大量低价值的副产物。 此次,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封装法”精准构筑“双钯催化位点”-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合成的催化剂结构类似于一个胶囊,胶囊内部封装了二氧化铈载体分散的双钯催化剂。胶囊的壳层具有高选择性,疏水修饰后,保证内部生成的水富集而产物乙醇可以溢出。其中的水环境可以稳定双钯活性位点,该催化剂能够实现温和条件下(3 MPa,240 ℃)二氧化碳近100%选择性高效稳定转化为乙醇。 刘小浩介绍,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各种热催化转化催化剂,特别是在连续流反应器中,无法实现有效的增碳合成单一高碳产物,主要是无法实现中间物种的定向转化和碳链增长的精确可控。“本次研究基于我们团队在前期对钯-二氧化铈体系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的研究(包括氧空位、活性中心构型、反应装置类型等),构筑的“双钯活性位点”具有独特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其邻近的钯位点和富电子特性有利于促进中间物种碳-氧键解离和随后的碳-碳偶联,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定向生成单一高价值产物乙醇。” “催化剂合成工艺和催化反应路线简单,有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前景,我们未来将继续推进催化剂在实际应用过程的工业化放大以及与碳捕集和绿氢生产耦合实现二氧化碳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刘小浩说。
  • 《我国科学家研发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新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合作,基于固态电解质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反应器。他们利用可持续的清洁电能,配合所研发的铜基单原子催化剂,可以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高价值、高纯度的液体燃料甲酸,无需进一步产物分离。该成果于12月1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印刷发表。 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的“绿电”,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电解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是二氧化碳利用的新兴技术,有望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降低产物分离成本,是实现二氧化碳电解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曾杰教授联合团队研发了一种低成本、高活性的铜基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甲酸的单一转化。他们还基于固态电解质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配合所研制的催化剂,以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可以直接连续制备得到无需分离的纯甲酸液体燃料。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实现了浓度为0.1摩尔每升的纯甲酸水溶液的公升级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