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发明一种光控二极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06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光控二极管,通过异质结的设计与构筑,器件获得了新型光电整流特性,光照条件下电流状态实现了由全关态向整流态的转换,进而构筑出首例无需选通器件的光电存储阵列。研究成果日前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光电芯片可实现光传输及信息处理功能。通过与现代电子芯片技术的底层融合,支撑未来大容量、低功耗、集成化与智能化信息芯片技术的发展需求。其中,二极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电学元件,在集成电路、大功率驱动、光学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结构和功能也十分丰富。

    光电探测器是一类通过电信号探测光信号的重要半导体器件,包括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和光电导等。尽管种类繁多,但光电探测器的信号状态在光照前后可归纳为全关态、全开态以及整流态或三类。之前的光电探测器可以实现两种状态的相互转换,以光电二极管为代表的器件实现由整流态向全开态转换,以及以光电导和光电晶体管为代表的器件实现由全关态向全开态转换。从图中的电学行为的完备性出发,理论上应存在一类由全关态向整流态转换的新型器件。

    科研人员使用二硫化钼n/n−结作为沟道,利用石墨烯作为接触电极、六方氮化硼作为光栅层材料,构筑了光控二极管。在一定的栅压下,黑暗时器件表现为全关态,而光照时则转换成整流态,且具有超过106的电流开关比。同时,器件具有光电探测器行为,其响应度超过105A/W,响应速度小于1s;当六方氮化硼厚度逐步增加时,光控二极管的器件行为转变为光电存储器,并获得迄今最高的非易失响应度和最长的保留时间。

    通过器件能带结构的分析,研究人员阐明了器件的工作原理。光控二极管本质上是由位于正和负极的两个石墨烯/二硫化钼肖特基结和位于沟道的二硫化钼n/n−结串联而成。在负栅压下,处于截止态的肖特基结将使器件处于全关态;在光照时,氮化硼光栅层将捕获光生载流子,从而屏蔽栅压的调控作用,使肖特基结处于导通态,进而使得二硫化钼n/n−结的整流特性得以呈现,器件处于整流态。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构筑了3×3像素的光电存储阵列,首次在无选通器件的条件下展现了优异的抗串扰能力;同时,基于器件对不同波长和强度光信号响应的差异,研究人员演示了阵列对光信号的探测及处理功能,表明了光控二极管具有实现高集成度、低功耗和智能化光电系统的极大潜力。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合成新型发光材料拒绝“铅污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0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发光材料——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采用毒性较低的铋元素来取代重金属铅。这一新材料应用在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上,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热点文章发表在近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含铅钙钛矿纳米晶具有成本较低、发光亮、纯度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重要发光材料。然而含铅钙钛矿纳米晶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铅,能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寻找无毒且性能好的非铅钙钛矿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尝试采用毒性较低的铋(Bi)元素来取代铅,并于2017年首次成功合成出含Bi的非铅钙钛矿纳米晶,并揭示了其发光动力学机理。 近日,该团队采用溶液法进一步合成了双钙钛矿纳米晶。经试验证明,这一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发光材料,在取代含铅钙钛矿纳米晶方面具有优势。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降低表面缺陷来提高发光效率的新方案,将大力推动非铅钙钛矿的研究和应用。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发现高性能离子传导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02
    •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文才研究员、成会明院士团队制备出一类由二维过渡金属磷硫化物(MPX3,其中M=Cd、Mn、Fe、Co、Ni、Zn、Cr等,X=S或Se)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膜,并发现其过渡金属空位使该类薄膜具有超快的离子传输性能。10月30日,《科学》以《Cd空位诱导的高质子传导率的CdPS3纳米片薄膜》为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悉,纳米孔道中的离子传输对能量存储和转换应用至关重要,如质子和锂离子传导膜分别是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目前,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n膜是最常用的商业质子传导膜,它以磺酸基为质子供体中心,质子通过在纳米孔道中形成的水分子网络来进行传导,质子传导率可达0.2S/cm。然而,在高温(>80oC)和/或低湿条件下,由于含水量的降低,其性能会发生严重衰减。 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先后发展了多种质子传导膜,包括基于MOF、生物材料和氧化石墨烯的膜材料。这些膜材料也均以官能团(如磷酸基、羧基、羟基等)作为质子供体中心,但其性能较Nafion膜仍有很大差距。 金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Cd0.85PS3Li0.15H0.15薄膜为质子传输占主导的离子导体,在90℃和98%相对湿度条件下的传导率高达0.95S/cm,是当前已报道的水相质子传输材料的性能最高值,并且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仍保持了很高的质子传导率。 进一步的还研究发现,Cd空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质子供体中心,而且使该薄膜具有优异的水合性质,且质子在水分子的存在下易于从空位处脱附,从而使薄膜表现出优异的质子传导特性。此外,他们还发现Cd0.85PS3Li0.3和Mn0.77PS3Li0.46薄膜具有超快的锂离子传导特性,证明了空位诱导离子快速传输的普适性。 空位诱导离子快速传输为设计与开发高性能离子传导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科学》同期观点以《利用金属空位加速质子》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评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