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合成新型发光材料拒绝“铅污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0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发光材料——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采用毒性较低的铋元素来取代重金属铅。这一新材料应用在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上,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热点文章发表在近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含铅钙钛矿纳米晶具有成本较低、发光亮、纯度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重要发光材料。然而含铅钙钛矿纳米晶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铅,能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寻找无毒且性能好的非铅钙钛矿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尝试采用毒性较低的铋(Bi)元素来取代铅,并于2017年首次成功合成出含Bi的非铅钙钛矿纳米晶,并揭示了其发光动力学机理。

    近日,该团队采用溶液法进一步合成了双钙钛矿纳米晶。经试验证明,这一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发光材料,在取代含铅钙钛矿纳米晶方面具有优势。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降低表面缺陷来提高发光效率的新方案,将大力推动非铅钙钛矿的研究和应用。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66314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成新型掺杂发光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5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合成了未掺杂及锰离子掺杂的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并详细讨论了其尺寸效应及发光动力学机理。研究发现,未掺杂锰离子的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发射出蓝色荧光,通过掺杂锰离子,可以实现明亮的橙红色荧光发射,证实了合理利用半导体纳米材料亚能带对设计高性能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中心科学》上。 近年来,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受到广泛关注,有望克服铅基钙钛矿纳米晶的毒性和不稳定性,成为理想的发光材料。科研人员主要关注于钙钛矿纳米晶材料宽波段白光发射,而对其他特定颜色的荧光发射研究较少。掺杂策略可以有效改善钙钛矿纳米晶材料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对锰离子掺杂体系来说,锰离子作为掺杂剂发光是科研人员感兴趣的方面,但常常伴随着与其产生竞争关系的带边发射或自陷态发射。此外,锰掺杂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的尺寸效应及动力学机理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日,该团队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形貌均匀的未掺杂及锰掺杂的钠基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未掺杂锰离子的钠基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具有蓝色荧光,掺杂锰离子后则展现出单一的、纯的锰掺杂剂发光,可发射出明亮的橙红色荧光,最高荧光量子产率达到44.6%,同时稳定性也得到了改善。 据悉,该团队结合稳态和瞬态光谱技术,详细讨论了锰掺杂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发光动力学机理,进一步研究了锰掺杂剂发光体系的尺寸效应。
  • 《中国科学院成功合成新型碳基二维半导体材料 弥补石墨烯缺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12-09
    • 近期召开的“全球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芯片导线技术会议”上,IMEC(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提出了四种延续摩尔定律、打破2nm芯片物理极限的方法。这几种方法无一不是建立在了使用“石墨烯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讨论,专家组最终达成一致,将石墨烯定位下一代新型半导体材料,将碳基芯片定义为下一个芯片时代的主流。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二维材料自发现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石墨烯的零带隙半导体性质严重限制了其在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针对该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等自2013年开展新型碳基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制备研究,2014年1月成功制备了由碳和氮原子构成的类石墨烯蜂窝状无孔有序结构半导体C3N单层材料,并发现该材料在电子注入后产生的铁磁长程序。 C3N晶格结构及氢化后铁磁长程序 从结构图可以看出原本C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全部被N原子分隔开。C3N的成功合成弥补了石墨烯无带隙的缺憾,为碳基纳米材料在微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于2016年初步实现AA'及AB'堆垛双层C3N的制备。在此基础上,他们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袁清红团队通过近5年努力,借助实验技术与理论研究,在双层C3N的带隙性质、输运性质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证明双层C3N在纳米电子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潜力。该工作证明了通过控制堆垛方式实现双层C3N从半导体到金属性转变的可行性。与本征带隙为1.23 eV的单层C3N相比,双层C3N的带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近金属性的AA和AA'堆垛、带隙比单层减少将近30%的AB和AB'堆垛、与单层带隙相近的双层摩尔堆垛。 AA'(a-c)及AB'(d-f)堆垛双层C3N的HAADF-STEM图像 上述工作是C3N材料实验与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全碳微电子器件提供了支撑。然而,相比于目前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的石墨烯,C3N的研究起步较晚,该材料的基本物性研究仍有大量空白有待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