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数据时代 守护数字核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12-04
  • 随着以超级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技术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行业和领域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流程,监测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做出决策。  你知道吗?作为人类史上设计最为复杂的能源系统之一,核电领域也紧随时代脚步,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将大数据分析应用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电站的日常维护当中来。  利用大数据,构建现代化的监管工作格局  主泵、稳压器、蒸汽发生器、安全壳、汽轮发电机、危急冷却系统……这些都是核电厂中最常见的重要设备。在这些仪器设备的背后,则是一串串更为庞大的数字代码。这些数据不仅是核电站运行维护的关键,更是核安全监管的依据。  我国核电机组具有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多国引进并存的局面,从而加大了监管难度。我国核电发展初期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对安全的定量判断,部分设计没有经过独立分析验证。早期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设计标准较低,设备老化,抵御外部事件能力较弱。  30年来,我国核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借鉴国际和国内其他工作领域先进的监督管理模式、法规标准体系和运作机制,在实践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使得核设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积累了丰富的核安全监管成熟经验。与此同时,核安全监管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面对这些困难,急需借助更多科学化、现代化工具对核安全监管的审评、监督、监测、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核能和核技术利用的公共宣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日,首届核安全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在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举行。来自核电集团、科研院所以及涉核高校的代表一致认为,利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的核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势在必行。  数据资源应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激发出全部潜力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但也使得核安全风险日益加大,对核安全监管的需求与日俱増。  目前,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铀矿和伴生矿、放射性废物、放射性物品运输、民用核安全设备、核技术利用、电磁辐射等数据资源分散在各涉核集团与企业手中。  “出于商业竞争考虑、技术标准不一等原因,使各集团、企业间数据资源难以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核安全监管困难。”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柴建设说,因此,需要一个不参与商业运行、保持中立的组织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核安全数据融合,共建、共享,激发出核安全数据全部潜力,加强核安全精准监管。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事业单位,为我国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管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2016年10月,国家核安全局印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大数据建设顶层设计方案》,监管工作正式迈入大数据时代。2017年至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建设并持续完善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2019年,启动核与辐射安全“一张图”建设,初步实现数据汇聚,形成“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数据中心”。  “一张图”一期建设启动后,经历了选择开发商、开展数据收集与原型设计、组织召开内外部需求讨论会、开展大数据和可视化学习调研等程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信息所信息化室主任卞玉芳说。她说,核与辐射安全 “一张图”开发完成后,将集成至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纳入其专题列表当中,成为子专题之一。  用好大数据 助力数字核安全监管  实现数字核安全监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核能行业打通壁垒,用好大数据,使大数据在核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我们发起倡议,携手打造一个交流协作、助推变革、引领未来的核安全大数据战略性平台……”在此次论坛上,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共同发起倡议,成立核安全大数据工作组。目前,20多家单位表示愿意加入工作组,共同推进核安全事业发展。  据介绍,这一工作组将致力于核电及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大数据在核安全各领域深入应用,携手打造交流协作、助推变革、引领未来的新型核安全大数据战略平台,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汇聚、联通、共享与应用。  核安全大数据工作组负责人说,成员单位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科研,摸清核安全领域大数据的发展规律,懂得大数据,増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用好大数据,使大数据在核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报告
  • 《石油、天然气行业正在拥抱其"大数据海啸" 》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9-07-23
    • 由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量使云计算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业界对异地存储数据的担忧正在消失。传统逻辑将决定零售商和服务公司可能是最多的鉴于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高调违规行为的数量,他们采用了将数据存储在合作伙伴的第三方基础设施上的概念。然而,与流行的看法相反,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外部数据存储的紧张情绪实际上已经击败了经济的每个部门,或者我们应该用几个数据字节来表示,在短暂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时代每桶油价100多美元。然后,2015-16的价格暴跌持续下去,需要行业参与者通过创新和优化较低的盈亏平衡,长期而艰难地寻求提高运营效率。工业4.0的开放式拥抱或以工业物联网(IIoT)为前提的第四次工业革命(4IR)技术已经填补了许多列英寸。管道和炼油厂桅杆检查和数据采集的无人机,工厂控制系统的数字双胞胎,提高产量的高级分析,远程钻井平台,油田传感器和集成资产管理只是最常见的一些例子。
  • 《智能科技:拥抱已来的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8
    •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彩虹风景线,机场高铁‘刷脸’进站,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商品,在天津街头买个煎饼果子也可以直接扫码支付。” 16日至18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列举的一串生活场景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未来已来!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世界。人工智能如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新华社记者现场采访,带您览智能领域新成果、探智能科技新趋势、看智能时代新蓝图。   5月17日,观众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智能科技展上参观深之蓝的水下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智能科技大潮“拍岸” 本届大会上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中国有592家,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也居世界第二。 “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说,人工智能正全面创造新市场、新机会,全面重塑传统行业发展模式和格局,在推动经济繁荣、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从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到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明确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中国快速涌现出寒武纪科技、商汤科技、华为海思、中天微系统、海康威视等一批智能芯片公司。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开放创新平台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翻译、行为分析等方面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智能机器人、无人商店、机器翻译、共享汽车、自动驾驶等行业的新产品为世人瞩目。在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社会治理、卫生健康、农业科技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各具特色,形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5月17日,观众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智能科技展上参观京东物流车。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拥抱万亿“蓝海” 京东集团在上海建成B2C全无人仓库,小到一盒口香糖、一支笔,大至彩电、冰箱、机器人,可以让数百种产品精确直抵用户。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透露,未来5年,京东在全国的800个物流中心将逐步改造成无人仓。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向世界经济贡献16万亿美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知识社会局主任英德拉吉特·班纳吉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产业万亿“蓝海”。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产业变革,中国企业正向世界展示着走向未来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