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4
  • 中国科学家揭示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 . 日前,采用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野技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教授课题组揭示了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相关成果6月20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视觉拥挤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当一个位于外周视野的目标物体周围有其他物体呈现时,对这个目标物体的辨别会变得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拥挤效应。在过去一百年中,研究者普遍认为视觉拥挤是由于视觉系统缺乏必要的分辨率把目标刺激从旁侧刺激中分离出来,导致被错误的整合。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受野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脑成像数据分析方法。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获得大脑里每个体素的群感受野位置和大小的信息,分离对不同视野位置反应的体素,精准地考察不同视野位置上刺激的激活。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受野技术,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早期视觉皮层V2的群感受野大小在视觉拥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群感受野越小,拥挤效应越弱。 “此次研究使用神经科学的方法首次直接验证了过去关于视觉拥挤效应发生机制的最重要假设,并且确定了V2是视觉拥挤效应发生的关键脑区。”论文第一作者何东军说。 几乎所有视觉刺激都可能引发视觉拥挤,在弱视、黄斑变性、阅读障碍等多种临床疾病造成视觉功能损害后更显重要。“深入探讨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不仅可以使研究者对视觉系统进行物体识别机制的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何东军说。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揭示胰岛素作用下脂肪代谢的组织特异性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12-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揭示了动物机体不同部位组织中由胰岛素调节的脂肪代谢的复杂机制,为深入了解胰岛素在动物组织特异性脂肪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F=12.82)。 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与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机体不同部位组织中的异位脂肪沉积是上述疾病发展的第一步。胰岛素抵抗与异位脂肪沉积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不同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肪组织特异性代谢机制可能造成脂肪沉积的差异,而其具体发生机制仍未被完全解析。 研究发现,动物肝脏、肠道、肌肉、皮下等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之间的交互机制依赖于胞外囊泡、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物质介导,这些介质影响胰岛素发挥全身性的或者组织特异性的脂肪代谢调控作用。由于动物组织特异性机制,皮下脂肪沉积的促进作用因子(如棕榈油酸水平升高)与肝脏组织中脂肪沉积的拮抗作用因子(如TG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等)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调节胰岛素功能作用可能是个体脂肪沉积和代谢的关键措施。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畜禽动物脂肪沉积及肉质改善调控提供数据参考,甚至有望为肥胖相关疾病治疗和预防新措施的开发研究铺平道路。
  • 《Cell:科学家揭示端粒酶内部工作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3
    • 端粒酶是一个RNA-蛋白复合物(RNP),负责使用其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包含模板的端粒酶RNA(TER)在染色体3’末端延长端粒DNA。它的活性是人类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影响着衰老、癌症以及干细胞更新。但是由于缺乏端粒酶、尤其是结合着端粒DNA的端粒酶的原子模型,我们对端粒DNA反复合成的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在Z. Hong Zhou及Juli Feigon的带领下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揭示了四膜虫中结合了端粒DNA的活化端粒酶的原子结构,分辨率达4.8埃,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上,题为“Structure of Telomerase with Telomeric DNA”。 研究人员发现端粒酶的催化核心是一个由TERT和TER连锁的复杂结构,包括一个过去未完全表征的TERT结构域,可以与TEN结构域相互作用,在物理上封闭TER,以此调节其活性。 总的而言,这项研究揭示了端粒酶催化核心及其与端粒DNA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的原子结构,为端粒酶组装和循环提供了新的观点,同时还为逆转录酶RNP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这将为促进人们了解端粒及端粒酶在衰老、癌症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