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石墨烯半导体》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李衍
  • 发布时间:2024-01-26
  •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首次从石墨中机械分离出石墨烯以来,石墨烯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诸多领域展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在微电子学领域,石墨烯更被视为人类从“硅时代”转变为“碳时代”的关键。然而,要实现这一跨越还有许多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难点,石墨烯的“零带隙”问题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难点。在过去二十年里,通过量子限域或化学功能化改变带隙的研究探索,尚未能成功制备出半导体石墨烯。

    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功能性石墨烯半导体,成功突破了石墨烯“零带隙”特性,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准平衡退火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生长环境的温度、时间及气体流量,在碳化硅衬底上实现对外延石墨烯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从而形成特定的高度有序结构,从而制备出一种带隙约0.6 eV的新型稳定的半导体石墨烯,室温迁移率为5500 cm2V-1s-1,其高达硅半导体的10倍、其他二维半导体的20倍。以该半导体外延石墨烯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高达104,基本满足了现在的工业化应用需求。相关研究成果以题名“Ultrahigh-mobility semiconducting epitaxial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发表于Nature期刊。

    该研究成果的通讯作者之一、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马雷教授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半导体石墨烯单晶的大规模生产,将为人类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奠定重要基础。目前半导体石墨烯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遥远,要完全实现半导体石墨烯的工业应用,取决于其从毫米级单晶生长到英寸级单晶的进程,可能至少还需要持续研究10-15年。

    论文信息:Jian Zhao, Peixuan Ji, Yaqi Li, et al. Ultrahigh-mobility semiconducting epitaxial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J]. Nature, 2024, 625:60–6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11-0

    信息参考链接:

    http://ticnn.tju.edu.cn/info/1052/1516.htm

    https://mp.weixin.qq.com/s/w3d8lFpJ0AlDkx-eudXszw

    http://news.tju.edu.cn/info/1005/69221.htm

    http://www.tju.edu.cn/info/1182/8852.htm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11-0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动物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4-08-28
    • 美国NIH的Harvey Alter在40年前首次描述了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 (NANBH),美国Chiron公司的Michael Houghton团队27年前就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推出HCV的检测技术,HCV诊断和治疗走了近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由于HCV经血感染通常无症状,加上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丙肝防控能力低,全球现有近2亿人、我国有逾4千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HCV的大流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的巨大负担,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的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人类彻底清除HCV还只是个梦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艾滋病毒一样,研发针对这类高度变异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RNA病毒的疫苗难度很大。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一直探索HCV感染的动物模型。然而,HCV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人们试图建立的各种实验小鼠模型,要么HCV病毒无法复制,要么小鼠的免疫系统有缺陷,要么没有慢性丙肝的病理出现。因此,研发出HCV持续感染动物模型,用于探明HCV如何持续感染和造成肝损伤,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经过多年合作,大胆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 杂志上。   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陈继征指出,“这样的小鼠肝脏细胞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了HCV进入肝细胞的两个受体分子CD81和OCLN,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HCV病毒能进入小鼠肝细胞并高度复制。小鼠肝脏和外周血均出现了病毒血症,并已经持续近2年”。更为诱人的是,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赵洋助理研究员指出,“80%的小鼠都能被HCV持续感染,并出现了典型的HCV急性感染和慢性病理进展,包括感染后1个月出现的脂肪肝,3个月开始出现的肝纤维化,和6个月出现的肝硬化。这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包括黑猩猩,都是无法想象的”。另一位团队成员张超博士生补充道,“我们已经能在小鼠中观察到HCV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抗病毒药物又是如何降低病毒滴度了”。   陈新文和唐宏指出,这项成果得益于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两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体现了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合作的优势。这个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揭示丙肝的致病机制提供了迄今最先进的材料,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丙肝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是中国科学家对威胁人类社会的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重要贡献。
  • 《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 氟化碳是目前世界上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原电池固态正极材料。封伟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高能量氟化碳制备视为核心技术,严禁技术输出和公开交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氟化碳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不过,受自身结构限制,当前国际主流的氟化碳材料也有痛点——它难以实现“能量密度高”和“功率密度高”的兼顾。2008年,封伟团队率先提出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型氟化碳材料,以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高”。历经十余年攻关,团队颠覆了现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环结构的共价型氟碳结构,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电压和高容量的结构型氟化碳材料。经实验室实测,这一新材料能量密度达到2738Wh/kg,比国外同类产品高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它能在超大放电电流条件下稳定工作。据测算,其成本相比进口材料能大幅度降低。“这标志着我们突破了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封伟说。 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